「逃離臉書」恐淪爲口號 外媒:能離開反而是特權

臉書爲世界最大社羣媒體,如今用戶想要羣求替代品,卻可鵬碰上難題。(圖/美聯社

記者黃肇祥綜合報導

你可能看過「#DeleteFacebook」的標籤,因臉書與「劍橋分析」的資料外流風波,許多人開始呼籲好友刪除帳號、離開臉書。WhatsApp 的創辦人 Brian Acton 在推特上表示,是時候刪除臉書,此外,火狐瀏覽器開發商 Mozilla 今天更跳出來宣佈停用臉書粉絲專頁,並且不再投放廣告。儘管有這麼多呼籲,但離開真的這麼簡單嗎?

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前天接受《紐約時報》專訪,被問到「#DeleteFacebook」的活動,他表示,「我沒有看到太多人真的這麼做,但我知道這不是好消息,這顯然是人們對我們缺乏信任的一個警訊,我瞭解這件事情。」正如 Zuckerberg 所說,每個人或許都看過「#DeleteFacebook」的標籤,但又有誰真的能這麼做呢?

▲ 臉書執行長兼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近期因資料外泄事件飽受批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紐約時報》的記者 Sheera Frenkel 認爲,能夠離開臉書是種「特權」。對於大多數的用戶來說,平臺連接着家人朋友事業夥伴各種羣體,他們沒有離開的選項,也因如此討論臉書的安全隱私問題,纔會如此重要。《華盛頓郵報》報導,從事通訊工作的 Jessica Stapf 在大學時期就有退出臉書的念頭,卻只嘗試一兩天後又再度迴歸,他形容自己就像社羣媒體的俘虜,儘管厭惡上面的資訊,仍被迫使用,且現在工作需要一定得依靠臉書,更無法離開。

過往使用者企業醜聞選擇而轉移並不少見,叫車服務 Uber 就曾因公司內部政策與信任問題,導致 20 萬用戶選擇停用帳號,當時也有「#DeleteUber」的標籤在推特上盛傳,不過 Uber 並不能與臉書相提並論。科技網站《The Verge》認爲,離開 Uber,使用者可以輕易找到像是 Lyft 這樣的替代品,兩者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服務,但對於臉書用戶來說,並沒有相同替代品可以選擇。

Instagram、Snapchat 並不能完全取代臉書的功用,兩者都是圖片、短影音分享爲主的社羣媒體,沒辦法提供用戶大量新聞動態資訊,WhatsApp、Line 或許可以取代 Messenger,但終究只是通訊軟體,推特似乎是最接近的選擇?但以臺灣來說,企業要將社羣預算與人力轉移至推特是需要相當決心,若沒有太多朋友願意前往推特,一人獨自勇闖是沒有意義的。

▲若關閉帳號,使用臉書帳號登入的服務都會受影響。(圖/記者黃肇祥攝)

此外,刪除臉書帳號並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資料不見得就此安全,《紐約時報》整理三點,爲何刪除帳號,仍無法擺脫臉書的原因

首先,刪除臉書帳號不只是離開臉書,同時關閉第三方 App 的登入帳號。臉書開放第三程式在經過使用者同意之後,可以使用個人資料來創建帳號,簡單來說,現今有許多網頁、服務都能借由臉書一鍵完成註冊、登入,一旦選擇將臉書帳號關閉,這些第三方程式都會受到影響。

其次,臉書會透過各種管道獲得你的資訊,就算是未曾註冊帳號的人,官方也可能擁有資料,例如,倘若你的朋友有使用臉書以及 Messenger,他們可能會上傳手機 Sim 卡里的通訊錄資料,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間接取得你的名字電話。最後,刪除臉書帳號雖然任何人都無法搜尋到,卻不表示資料跟着消失,尤其是授權給第三分程式的個人資料,並不會隨之消失,且使用者在臉書平臺上無法做出任何處置。

▲逃離臉書恐淪爲口號,到頭來用戶仍得繼續使用。 (圖/達志/示意圖

作爲整合大量服務的平臺,想要取代臉書的所有功能,需要大幅修正使用手機、電腦的工作習慣,且還需要確保聯繫朋友、家人以及工作上,能尋找到替代品。無法從臉書上消失,我們至少嘗試減少傷害,例如在設定中,減少對於第三方應用程式的授權、修改帳號的隱私設定、移除不必要的個人資料,如果你是極端討厭臉書又不能離開的人,甚至可以考慮每次登入都採取不同的 IP 位置。

然而就如《華盛頓郵報》記者 Abby Ohlheiser 所說,「或許我們該問的是,真的有可能從互聯網上徹底消失嗎?我認爲是徒勞無功,原因很明顯,最好的方式就只能儘量去刪除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