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計劃」揭密! 前核工博士憶臺灣核武基地

核能研究所輻射污染調查報告。(圖/我們出版提供)

記者林冠瑜/綜合報導

桃園龍潭2014年4月傳出輻射污染,當地居民多半對這塊土地歷史並不知情,但污染的存在卻喚起了不爲人知的核武發展史,此地正是1960年代,由前總統蔣介石單線領導」所成立的核武研發中心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所在地,如今前核工博士賀立維出版回憶錄核彈MIT》,再次將神秘的歷史浮上臺面。

賀立維談到,繼1964、1966年中共陸續試爆原子彈,令蔣介石總統感到震撼,決心也要在臺灣發展核武。當時在「核彈之父」,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主席伯格曼(Ernst David Bergmann)的協助下,1965年在龍潭建立研發專門機構,也就是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籌備處

伯格曼在中科院成立的前一年,1968年主導啓動清華大學設置實驗用核子反應爐,培養核工人才的「新竹計劃」,並在1972年,進行代號爲「桃園計劃」的重水式核子反應爐「臨界運轉啓動」,靠着運轉讓燃料中的鈾238吸收中子產生鈽239,蒐集原子彈所需原料

美國於1945年在日本長崎投下原子彈「胖子」(左)、廣島投下「小男孩」,提前終結了二次世界大戰。(圖/我們出版提供)

1988年1月,中科院核能所副所長陸軍上校張憲義帶着機密資料「叛逃」美國,中華民國的核武計劃正式宣告壽終正寢。賀立維表示,當時據美方的評估,大約再過2年,臺灣便能研發成功,核武計劃差了「最後的一哩路」。

賀立維回憶,自己在1974年進入中科院核研所後,中間歷經幾年留學生涯,而在所內的工作主要是計算核彈爆發的威力,思考如何能發揮最大的爆炸能量,「每天都在計算核彈爆炸威力」,由於實驗室位於龍潭石門水庫旁,「如果石門水庫垮了,下游的臺北也完了,當時爲何會選址在此呢?」,「我猜張憲義可能有想過。」如今,龍潭留下的輻射污染,是當時張憲義叛逃後,美方與國際原子能總署官員來臺封掉重水反應爐石,之後要拿走燃料棒,不慎引起7次氫爆,之後順着土壤雨水流入大漢溪及下游國有地,也藉着賀立維的回憶錄,讓更多臺灣人瞭解這段隱晦的核武過去。

▼前核工博士賀立維(左)寫下回憶錄《核彈MIT:一個尚未結束的故事》,希望有更多人瞭解臺灣核能發展的歷史。(圖/我們出版提供)

►►►《核彈MIT:一個尚未結束的故事》哪裡買:博客來/誠品金石堂/TAZ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