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金毅敦:5G的成功即生態的成功

作者|毛新思

出品|本站科技《5G訪談》

有人說:“我們正在見證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摩擦,正在見證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科技進步”。而在這場變革中5G似乎一直是爭議的焦點。

無論是政府、媒體、運營商設備商還是普通用戶…都在談論5G,都在描述着自己的願景。很多人認爲,5G所影響的不僅僅是普通消費者,更是技術變局與大國博弈,同時也有不少人提出了“5G無用論”的看法。

面對多種不同的聲音,不由得我們去得思考。5G的產業現狀是怎樣的?5G的成敗取決於什麼?5G的風口在哪裡?該誰來推動?面對中美摩擦我們應該如何應對?6G離我們又有多遠?

本期本站科技《5G訪談》邀請到了TD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金毅敦和我們一起探討5G的現狀與挑戰、探尋5G的發展之路。

金毅敦現任TD產業聯盟副秘書長,中國通信學會集成電路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通信學會終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關於5G的產業現狀,金毅敦告訴本站科技《5G訪談》:“從網絡建設情況來看,目前聯通電信合建一年大概新部署30萬的基站,中國移動一家全年大概部署30萬個基站。這個基站數跟4G時代的建設的基站數,還是有較大的差距的。4G時期主導運營商一家一年大概建設五六十萬,規模是現在的兩倍。由於5G的建設和運營成本都比較高,這些情況都限制了運營商在5G上的投入。雖然運營商在國家新基建的號召下,做了很大的貢獻,承擔的極大的社會責任,但是從網絡部署的角度來講,尤其是除了一線城市及全國一些主要城市外的覆蓋,還是有待進一步的加強。”

從終端層面上看,金毅敦指出,到現在爲止,我們5G終端的整體的出貨量大概接近一億部,5G出貨比例在逐步的提升。但整體來講,現在5G終端的成本,還是較高。期待在今年年底的時候,或者更早一點會有5G的千元機出來,這有助於5G的大規模的爆發。“估計到今年年底,5G終端的出貨量大概能接近2億部左右,爲我們後面整個業務的開展,以及用戶結構的升級,奠定好的基礎。”

從業務層面上看,金毅敦認爲這是5G目前最大的問題:“現在5G的主要業務基本在To C上,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跟4G沒有形成質的區別。所以造成用戶使用5G和換機的意願不是特別強。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5G的普及。下一步需要運營商在網絡的升級上、終端成本的下降上、以及業務的拓展要做更多的工作。”對於To C業務方面,一方面應該強調規模,另一方面強調生態,而這些都需要時間進一步去完善。

以下爲採訪金毅敦對話摘要,談話內容略有刪減:

問:5G的“成敗”取決於什麼?

金毅敦:現在看起來應該還是在To B上。因爲To C這一塊,我們無論從2G、3G、4G還是5G,一路走來,我們已經積累了比較好的經驗和發展節奏。但是To B存在一些全新的變化,包括商業模式的變化,包括B端用戶垂直行業用戶的接受情況,另外還存在一些技術障礙,5G如何去面對特性化、離散化的垂直行業的需求,是現在我們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也是我們未來二到三年也好,三到五年也好,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點。包括To B業務生態的形成、To B的技術供給解決方案的形成。都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比較大的問題。

問:現在5G的那個方面是TD產業聯盟最關心的?

金毅敦:我們主要關心兩部分。一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建設和穩定。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實際上還有很多受制於人的情況,比如工具類的:芯片的設計工具、測試儀表、操作系統等,產業鏈相對比較薄弱。另外,在關鍵元器件上,比如射頻器件、高端通用器件,甚至高端阻容等器件,一直以來還是高度依賴進口。這一塊是我們現在關注的重點。

第2, 關注To B業務上的進展。包括垂直行業用戶的教育,5G需求的挖掘、技術供給以及應用的落地。實際上專業領域通訊手段要比移動通信網絡發展稍微慢一點,比如,電力系統還在用窄帶的一些載波傳輸、高鐵鐵路還在用GSM-R等。在新基建的背景下,電網、鐵路等行業都希望把自己未來的通訊和信息化手段構建在5G網絡之上,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的引導和培育也很重要。讓用戶對技術有了解,結合自身需提出來切實可行的需求。比如,現在大家都覺得5G什麼都能幹,但實際上5G也有它自己的技術邊界。用戶要對自己整個生產流程中的5G需要有個清晰的認識,同時要結合5G的特點,把生產流程和5G能力非常好地結合起來,用一種比較高的性價比來提供針對垂直行業解決方案。

問:5G的風口在哪?應該誰來推動?

金毅敦:每一代移動通訊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5G未來也會形成自己的生態。由於能力的提升,其風口會顯得比4G更大更猛更多元,比如:自動駕駛、遠程醫療、教育、垂直行業的服務等等。在推動風口的過程中,要以企業爲主、用戶的感知作爲牽引,政府及垂直行業龍頭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前移動通訊實際上實現的是規模效應,只要大規模的發展用戶,提升用戶的ARPU值,運營商就能得到較好收益。但5G最重要的風口是在To B的垂直行業,而垂直行業的資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政府及相關龍頭企業手裡。因此,希望政府在這一過程中開放一些To B的資源,讓5G的應用更好的滲透下去。另外,協助企業降低項目實施的門檻,能讓其更早更好地享受5G的基礎設施。再有,政府在解決5G垂直行業的技術供給方面要有一些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以及作爲創新主體的企業、用戶羣體都是推動應用出現及落地的力量。所以最後5G的成功,一定是一種生態的成功。

問:對於創業者來說應該如何把握5G帶來的產業機遇?有何建議?

金毅敦:對於創業者來講,現在做5G應用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因爲5G現在的產業生態仍處於爬坡的階段。現在的網絡距離能非常好的支撐各類業務還有一個週期,我個人初步估計大概還有兩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是一個比較好的投入時間點,創業者可以有兩年時間完善產品,等待大規模的爆發。現在無論是從資本,還是從技術供給上講,5G也在逐步成熟,創業者可以把自己的優勢市場需求結合,去做與5G應用相關的工作。

我們可以看到5G會讓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很大的的變化。現在中美在技術領域的角力,讓大家對於5G有更高的期待,而我們現在的一些技術供給,又能比較好的去滿足這種期待。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是創業者的一個比較好的(機會)。

問:近段時間中美之間有一些摩擦,比如在芯片行業對我們進行制裁,這對我們有何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金毅敦: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希望提醒我們現在國內的一些企業,不要在隔岸觀火或者覺得事不關己,危機感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對方可以限制華爲,就可以限制其他人。在芯片行業裡,我們的短板還是比較明顯的,不要認爲爲我們有中芯,有市場,有較強的設計能力,就可以安枕無憂。在生產製造領域,我們雖然有中芯國際,但中芯國際的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人。我特意留意了一下中芯國際的招股說明書,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對特定用戶生產上的許可,他們也不能提供生產服務。

國貨當自強,加大自主研發工藝,要形成自己的所謂內循環生態,上下游的企業要形成一個更良好的合作關係,關鍵時刻真正幫你解決問題的還是國內的這些(企業)。當然現在在某些領域,我們看到國內的供應商發展現狀也很好,比如5G測試儀表等等,希望我們自己的產業鏈能形成上下游緊密合作互動。

問:有網友說美國與我們之間的摩擦,有一定原因是由於我國5G技術比較領先,您怎麼看呢?

金毅敦:我覺得應該是有這方面的一些原因。我們在5G上的提案已經佔到3GPP 5G整體提案數的30%了;我們現在在ETSI申報的聲明的必要專利數,大概也佔到20~30%了;再看一下我們的系統設備。現在,全球能供應5G系統設備的企業,不外乎五六家。中興、華爲、中國信科愛立信、諾基亞、三星,基本這六家。但是,我們國內企業的產品競爭力,自在成本、對用戶需求的響應的速度上,已經把國外的企業遠遠甩在了後面。這次三大運營商的招標的結果,大家也都看到,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覺得國內的優勢還是明顯的。另外,在移動終端領域,現在前六大終端整機廠家,有四家是中國企業。如果單看中國市場的話,中國品牌的終端已經佔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市場份額,在全球基本也要佔到將近一半的市場份額。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應該理解國外的擔憂。確實,我們的集成創新能力,我們產業化的能力,以及我們市場推廣的能力,會給別人比較大的壓力。當然,我們剛纔也提到:在我們的一些基礎創新方面、原始創新方面,我們還是比較長的一個路要走。

問:現在有關6G也有不少新聞報道,那6G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呢?

金毅敦:我覺得目前在關於6G的宣傳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競爭因素,某種意義上講,我覺得作秀的成分多一點,像芬蘭、日韓,美國等,6G上都有些新聞報道,也有些國家提出出了時間點。

我們國家實際上在去年也啓動了6G的相關工作,無論是工信部部、發改委、科技部也好,都啓動了一些工作。6G在2024年2025年的時候可能會啓動標準化的工作,比如說需求研究關鍵技術的研究,我個人判斷6G相應的時間點,應該是在2030年前後,早的話2028年左右。

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實際上還是在評估6G的候選技術做關鍵技術的評估驗證。未來再過二三年,我們可能會開展6G標準化的工作,再過三四年我們可能會啓動6G前期的產品研究或者樣機研究的一些工作。以前我們講一代移動通信,大概10年。現在因爲技術進步,這個時間週期在縮短。

從現在5G的情況來看,有比較明顯的技術驅動痕跡,因爲對於一個產業發展來講的話,應該是一個雙輪驅動,一方面是技術驅動,一方面是市場需求驅動。5G有比較明顯的技術驅動的痕跡而市場驅動不足,所以我們剛纔講的無論投資也好,To B也好,我們要從需求的角度去着手。實際上是把市場需求的那個輪子給它鼓起來。

6G也一樣,現在我們在規劃6G的願景。首先,也提出了“無所不在”,這個“無所不在”可能比5G更進一步,包括了太空、戈壁、海洋等。另外,它的傳輸效率,能耗的效率,包括峰值速率,用戶體驗速率,都會比5G有數量級上的提升,但是用哪一些技術來實現這樣一些需求和願景。現在我們還在初步的評估過程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6G可能在2030年前後,普通用戶纔有機會接觸到。標準化的工作,大概三四年以後開始,產業化的工作四五年以後開始,組網實驗的工作可能六七年以後開始,大概是這樣一個時間點。

萬物智聯的5G時代即將到來,本站科技重磅打造“5G+訪談”,邀請行業內大咖共話5G,探討“5G+”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本站科技將通過專業視角持續爲大家帶來5G最前沿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