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貿三招商 3要素是脫標關鍵

曾經二次招商都流標的高雄亞灣特貿三」,此次改披新衣,捲土重來,由於招商模式基地一分爲三,以及住宅興建比例等三個關鍵因素,脫標機率值得期待。

亞灣「特貿三」基地位置,絕對屬於蛋黃中的蛋黃,但,因爲基地面積高達1.6萬坪開發量體過於龐大,加上要投入鉅額資金,且住宅比例偏低,使得投資人卻步。

此案由高雄市長林欽榮指導,引進臺北南港計劃發展模式,採公辦都更,如果全部成功脫標,可望引進350億元的投資金額,並確定開發商投入資本後,可以取回土地建物所有權,這是「特貿三」招商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將招商基地,一分爲三,方正的北基地,維持9,387坪,長條形的南基地,則分成3,650坪和3,025坪,此一量體切割的規劃,則爲「特貿三」成功脫標,開出第二條道路

未來造就「特貿三」成功脫標的另一個關鍵密碼則是,原本使用分區屬於「特貿三」630%的容積,因爲有了最高50%的開發獎勵,容積可達945%,而開發的內容,除了商業樓地板面積,開發商可興建,並取回實質所有權的住宅容積比例,從20%一舉拉高到50%。

由於「特貿三」的二個地主臺電和高雄市政府,傾向分回的樓地板面積是辦公室,以便未來作爲高雄推動5G AiOT的基地、或是商辦使用,因此,開發商可望取回相對容易變現的住宅,回收投資成本。「特貿三」具備前述招商的三大成功基因,當然也有一大考驗,那就是開發商與地主共同負擔比例,不用出資的地主,最少可取得多少比例的樓地板面積?這是開發商未來要精打細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