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爲何招工“超級”難?

12月21日起,隨着聖誕長假的臨近以及爲應對第二新冠疫情而推出的封鎖政策再度施行,歐美各大汽車企業的絕大部分員工都將提前結束2020年這一不景氣之年。

相比於訂單數量縮水、營收與盈利下滑的傳統車企巨頭們,特斯拉卻是個例外。無論是交付數量、財務指標、股價走勢,還是全球產能佈局或各國政府對於電動汽車的政策支持,特斯拉無疑是疫情年車企中最大的贏家。不過,特斯拉卻也有着自己“幸福的煩惱”:招工難。尤其是在即將投產的四號超級工廠柏林工廠。

不斷擴容的柏林超級工廠

2019年10月,馬斯克就親自前往德國參與了一項毫無知名度的“金方向盤”頒獎儀式。馬斯克的突然造訪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親自制造一個大新聞:特斯拉將在德國首都柏林附近新建特斯拉的第四座超級工廠。柏林工廠不僅是特斯拉繼上海工廠之後的第二座海外工廠,也是特斯拉在歐洲地區的第一座工廠。

歐洲作爲傳統燃油汽車製造商最集中的地區,特斯拉的這一舉動被外界比喻爲“插入傳統車企腹地的一把匕首”。

雖然今年年初開始,關於特斯拉施工方面無視環保許可、隨意砍伐森林、過度開採地下水等問題一度使得外界認定,特斯拉無法按時確保柏林工廠於2021年夏季竣工,但是特斯拉至今依然靠着“創造就業”等無法反對的理由順利地推進着工廠的建造進度。根據計劃,明年7月投產的柏林工廠年產能將達到50萬輛,主要生產車型爲Model Y(參數丨圖片)和Model 3。

當地時間12月2日,馬斯克故技重施再度親自趕往德國參加了世界第一大科技期刊公司施普林格集團的頒獎儀式,在奪得年度創新人物的同時,馬斯克宣佈將對柏林超級工廠進行擴容,增加一座年產能達100 GWh的動力電池工廠,並計劃在未來進一步擴大年產能至200~250 GWh。

作爲對比,特斯拉目前最大的動力電池工廠,即位於內華達州的一號超級工廠動力電池年產能也僅爲35 GWh。即便是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第一的寧德時代,2020年的現有產能也僅爲53 GWh,2019年動力電池銷量達40.25 GWh。

特斯拉柏林工廠不斷大躍進式的擴容自然也意味着大量的就業機會與用工需求。今年夏季開始,特斯拉方面就與當地奧德河畔法蘭克福的勞動局展開了長期合作,後者將爲特斯拉招募工程師產線工人提供幫助和招聘渠道。

根據勞動局給出的數據,目前正在施工中的特斯拉柏林工廠工作的員工僅爲數百人,該數字將在2021年7月正式投產後上升到7000人,在第一期擴建工程完工後的2022年之後,特斯拉柏林工廠將需要12000名無限期合同的員工。而在第四期擴建工程完成之後,柏林工廠更是預計將爲當地直接或間接地創造超過4萬個就業機會。

馬斯克畫餅遇挑戰

爲了給柏林工廠招到足夠的員工,馬斯克本人自11月5日起就開始在其個人社交媒體賬號上密集地打招聘啓事,並用洋涇浜德語寫道:“請在特斯拉柏林超級工作!工作超級有趣!!”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便是所謂的“25把槍”,即馬斯克計劃成立一個25人組成的特別小組,全權負責柏林工廠的一切事物並直接向馬斯克本人彙報。特斯拉方面不僅設立了官方招聘郵箱,馬斯克本人更是數次親自飛往柏林對候選者進行面試,並不幸在德國疑似感染上了新冠病毒。

不過,馬斯克的招聘之行並非沒有收穫。此前戴姆勒柏林和漢堡工廠負責人Rene Reif就被馬斯克成功挖角,並確認將於明年3月起全權負責特斯拉柏林工廠的日常事務。

相比於順利的管理層崗位招聘工作,特斯拉招募基層員工的工作卻不甚理想。根據德國當地媒體《汽車週報》(Automobilwoche)的報道,目前急需的7000個崗位中仍有5000餘個無法招聘到員工。與此同時,工程師隊伍的招聘工作也同樣不甚順利,目前缺口仍高達至少100名工程師。

而根據此前受特斯拉委託的當地勞動局預估,周邊地區的產業工人本應對特斯拉工廠崗位趨之若鶩。勞動局甚至一度希望能夠預留20%的工作崗位給原西德地區在疫情期間被汽車廠商裁員的失業人員,以完成“東德拯救西德”的榜樣故事。

一方面,有着科技企業光環的特斯拉在過去六個月內不遺餘力地在當地各大媒體和招聘網站上,通過強調和塑造企業形象爲應聘者展示了一份理想職業的美好願景

在包括StepStone、Indeed以及特斯拉德國官網上,特斯拉每一則招聘啓事都在醒目位置強調着企業願景是“加速世界的可再生能源轉型,每位員工的任務都是將地球變得更加美好。”除了宏大理想之外,特斯拉還提供大規模定期輪崗,以防止產線工人的重複性工作過於“無聊”。

另一方面,特斯拉也承諾將向員工支付豐厚的報酬。根據當地勞動局給出的薪資數據,一位基層無工作經驗的生產部門員工或跨行業入職工人的最低級別薪水也將高達2700歐元;擁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員工月薪約爲3500歐元;管理層崗位薪資則普遍在年薪8萬歐元以上,其中超過四分之一部分與績效掛鉤。

這一薪資水平、尤其是面向無工作經驗基層員工的薪資待遇在經濟發展停滯30年的原東德地區十分具有吸引力。其2700歐元的基礎月薪已經與該地區的平均工資持平。此外,特斯拉對於基層員工的學歷、工作經驗等硬性要求也十分寬鬆。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瞭解,過半特斯拉柏林工廠的崗位除了熟練的德語語言能力之外,並無汽車行業工作經驗要求。當地勞動局甚至鼓勵失業工人前往特斯拉應聘。

不過遺憾的是,特斯拉提供的這些看似完美的崗位依然有着其硬傷。

雖然特斯拉並未對基層員工的能力提出過多的硬性要求,但是招聘啓事上卻羅列了諸多軟性條件(Soft Skills)。其中就包括能夠承受工作壓力,願意隨時接收加班和額外倒班,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以保證特斯拉強調速度的企業文化。

加班文化的盛行也使得特斯拉作爲資方在德國勞動力市場上有一個巨大劣勢,即特斯拉拒絕給員工提供集體勞動薪資合同(Tarif Vertrag)。

作爲福利社會體系代表國家之一的德國在汽車產業中普遍實行集體勞動薪資合同,合同中對每一級員工的薪資都有詳細公開的規定,不僅確保各級基層員工之間的工資待遇幾乎完全透明,而且每年的漲薪幅度確定也將由工會統一與資方談判確定。

除了基礎的薪資待遇之外,集體勞動薪資合同中還對工作時間、工人權利等方方面面的細節都做出了詳細規定。其中便包括了每週工作時間爲35或38小時,年假天數必須在法定20天之上額外追加10天,每日工作總時長不得超過10小時,否則直屬領導將受到工會書面警告等一系列保障措施。雖然各地區之間的待遇不盡相同,但在汽車產業集中的地區,基層產線工人通過集體勞動薪資合同可以確保平均3200歐元的月薪,基層工程師的月薪待遇也得以超過4500歐元。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待遇雖然在原東德地區有一定優勢,但仍無法與採用集體勞動薪資合同的大衆、戴姆勒、寶馬等歐洲本土車企相提並論。此外,特斯拉在柏林工廠計劃的每週六天三班倒甚至四班倒的工作強度也明確甚於德國車企。之前2017年特斯拉一號超級工廠內華達工廠在量產Model 3初期遇阻時,特斯拉曾一度從加州總部抽調百餘名工人進行每天至少12小時的加班修復工作。

負責制定集體勞動薪資待遇的工會機構IG Metall早在今年3月便向特斯拉發去邀請,希望雙方能夠就此展開合作談判,但特斯拉至今並未對此給予迴應。事實上,特斯拉方面至今仍未對員工每週工作時間和年假天數等待遇問題有過任何表態。

除此以外,特斯拉方面在建設柏林工廠期間“卸磨殺驢”式的員工辭退報道也使得特斯拉在勞動力市場上形象極爲糟糕。其中影響最爲惡劣的莫過於,曾爲內華達超級工廠和上海超級工廠的工程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伊萬·霍雷斯基(Evan Horetsky)因柏林工廠施工進度落後而被迫辭職——即使進度落後的根源其實在於不可控政治問題也無助於這位特斯拉工齡6年的老將得到豁免。

拒絕集體勞動薪資合同且不忌諱對員工隊伍進行優化的特斯拉自然也沒有計劃入鄉隨俗地引入工會。

從一開始就將工會力量排除在外,除了能夠給予特斯拉在調整員工隊伍時更大的靈活性之外,還能夠有效地確保特斯拉和馬斯克在管理層層面上對公司的掌控。根據德國公司法的規定,股份制企業在監事會中必須保留一般席位給職工監事,此前大衆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在推進戰略轉型時就遭遇過監事會中工會力量的巨大阻力。迪斯謀求延長其首席執行官任期的如意算盤也正是因爲監事會中職工代表的阻擾而告吹。

相比於缺乏靈活性的德國企業架構,特斯拉一開始就將包含柏林工廠的歐洲子公司註冊爲歐洲股份有限公司(SE:Socieatas Europaea)。該公司形式的權力中心爲管理委員會(Verwaltungsrat)和傳統的董事會,能夠最大程度地削弱潛在的職工代表影響。

特斯拉的一系列操作自然也遭到了德國政府內部的批評。德國第二大黨社民黨就指責特斯拉正在侵蝕德國成功的基石: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並質疑特斯拉一直在強調自己對於環保和地球未來負擔責任的同時,卻對企業的社會責任閉口不提。

即便特斯拉在德國勞動力市場始終不受待見,但是將歐洲超級工廠選址在前東德地區的馬斯克顯然留有後手。

目前,部分特斯拉基層生產崗位的招聘啓事上已經開始出現波蘭語。對於平均薪資僅爲德國四分之一的波蘭人而言,特斯拉依然是一家瑕不掩瑜的優秀僱主。

或許正如德國最大工會IG Metall主席尤克·霍夫曼(Jörg Hofmann)所言,如果特斯拉一邊享受着德國發達的基礎設施,一邊又從波蘭大量僱傭廉價勞動力,那就是純粹的資本主義。不過,或許這纔是馬斯克的真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