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宏觀調控前瞻性

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是黨中央對做好宏觀調控工作的一條重要要求。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意味着做好宏觀調控工作必須努力走在時間前面,透過形形色色的經濟現象,從短期波動中探究長期趨勢,培養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使經濟建設的理論和政策創新充分體現先進性和科學性,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因此,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是做好經濟工作、提高經濟治理科學化水平的內在要求,對於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場信號也有失真的時候,會造成經濟的週期性波動。而且,經濟週期性波動反映的更深層次的結構問題、質量效益問題、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等,也無法靠市場自發調節得到解決,或者市場調節的成本過高。宏觀調控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市場的盲目性和市場失靈,最大程度調節和控制市場機制可能出現的盲目與短視,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爲指導,準確剖析經濟運行中的“難點”“堵點”,從長時間軸看經濟發展和運行的整體、大勢、實質,從更深層次揭示和把握經濟規律,爲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提供理論指導,進而不斷優化逆週期調節政策組合與跨週期政策設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贏得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權。

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必須緊緊盯住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尤其是那些反映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況的指標,密切關注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及時預判預警;同時強化調控的信息彙總、研究分析、決策和實施執行體系,在發展變化中認清機遇挑戰,合理確定調控政策取向,打好調控政策“組合拳”,使好的程序和辦法制度化、規範化、體系化,增強調控的預見性,減少調控的隨意性,推動宏觀調控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十四五”時期做好經濟工作、增強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開好局、起好步尤爲重要。爲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體制機制。一是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對經濟運行數據的高水平分析是預判風險隱患、引導市場預期的重要基礎,必須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好數據生產要素,推進統計體系現代化改革,以現代信息技術助力經濟治理,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時效性、精準度。二是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時機、力度和節奏。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突出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健全政策目標管理和重大決策機制,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時機、力度和節奏,完善目標設立與退出機制,實現政策目標和手段良性互動,減少政策時滯與不必要的連鎖反應。三是堅持依法調控。對目標和手段的動態調整進行法律規制,確保調控和治理遵規律、守規矩、得實效,以最低成本和代價取得宏觀調控的最優效果。

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要求“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充分體現出我國宏觀調控所具有的高度前瞻性。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實施宏觀政策,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向好,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展望未來,只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爲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我們一定能夠鞏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做好今年“下半場”經濟工作,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1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