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體育保險保障水平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體育總局、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提高體育產業發展保險保障水平,鼓勵保險業進一步發揮保險工具風險補償和保障功能,針對體育產業風險保障需求,開展體育賽事等保險業務。

我國的體育產業已經成爲朝陽產業、健康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體育風險具有高頻性、多樣性和複雜性的特點,即便是專門經營風險的保險公司,也面臨着綜合承保和理賠能力的考驗。

從國際範圍來看,保險與體育產業的發展如影隨形。在2019年前,奧運會、世界錦標賽等專業體育賽事只有極個別年份取消或延期。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至2023年間多項專業體育賽事被迫延期或取消。不少財產保險公司承保的賽事活動取消險賠付率大幅攀升,財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不得不在次年提高費率,降低賠付風險。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以來,我國的大型保險集團深度參與國際與國內多項重大體育賽事,積累了豐富的承保理賠經驗。不過,與安聯保險集團、瑞士再保險公司等國際老牌保險機構相比,我國的保險公司在承保經驗、風險測算、產品設計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接下來,國內保險公司需要充分發揮個性化險種定製能力的優勢,特別是中小保險公司和互聯網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賽事主辦方和公衆的實際需求,創新推出更多適合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階段和不同賽事特點的商業保險產品。

從醫學的視角看,損傷和意外與體育運動高度相關。因此,專業運動員和參與體育運動的羣衆最需要保險保障。2021年,甘肅白銀舉辦的越野賽因極端天氣導致多人遇難,保險公司最終賠付金額超過1300萬元。因此,推動體育運動和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完善專業運動員和參與體育運動羣衆的保險保障體系,在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創業發展等方面提供場景更細分、產品更豐富的優質金融服務。例如,中國太保就曾在2024年推出專屬終身養老保險方案,聚焦運動員退役後尤其是晚年生活的保障,用商業保險機制解決運動員職業發展的後顧之憂。可以說,體育保險的創新發展既離不開財產險公司的努力,也需要人身險公司的力量。

截至2024年底,我國保險業總資產已經突破35萬億元大關。隨着行業深入轉型和公衆保障性需求的快速上升,保險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僅從保費規模來看,體育保險是實實在在的小衆險種,但從市場供需關係來看,這又是真真切切的藍海市場。從體育風險評估到投保後的跟蹤服務,從相關數據的收集開發到出險後的查勘理賠,保險行業仍需要持續加力不斷創新,才能在服務體育產業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於 泳)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