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距離成爲“支柱性產業”還有多遠

新華社南京12月31日電 題:體育產業距離成爲“支柱性產業”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王恆志 林德韌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洶洶來襲,令很多體育產業從業者感到陣陣寒意,但同時,國內體育消費市場的需求在進一步擴大,要在未來成爲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中國體育產業需要在危機中找到生機轉機良機,以需求和科技爲兩翼,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過去五年來,中國體育產業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階段,據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司長劉扶民介紹,“十三五”期間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的增速都遠遠高於同期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凸顯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空間。

今年以來,雖然方興未艾的體育產業遭遇疫情沉重打擊,但同時人們對體育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無論是運動健身APP會員數和活躍度提升,還是健身類遊戲空前火爆,或是體育賽事活動逐漸恢復後大衆的“報復性”參與熱情,都意味着在人們的意識中,健身運動與健康的關係被進一步釐清,這對仍在高速發展期的體育產業來說,是最大的潛在利好。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南京市民林先生是一個跑步愛好者,“一開始隨便穿雙球鞋就去跑了,現在我可講究了,跑鞋有兩三雙,還有壓縮褲、壓縮衣、心率表等很多裝備,說到底鍛鍊是爲了身體好,有了這些,能更有效地提高鍛鍊效率和水平,也能避免出現運動傷病。”在林先生看來,即使是跑步這個門檻最低的運動項目,一樣有很大一片消費藍海

普華永道發佈的《2020體育行業調查報告》認爲,老年人健身消費市場和青少年體育同樣前景廣闊,《報告》指出,目前青少年體育培訓產業市場規模近3000億元,但隨着中考體育地位的躍升,預計這一市場規模有望迎來數量級的擴張。

春江水暖鴨先知。雖然疫情帶來的寒冬尚未結束,但很多體育產業從業者已經開始思考未來的轉型升級了。ECO氪體創始人駱達和他的夥伴們用五年時間,做成了一個年營收超過千萬元的體育傳媒與產業服務平臺,如今他在思考如何更好破圈融合。江蘇淮安星海辰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曉莉疫情期間也沒閒着,她整合星海辰旗下業態,打造了全新的兒童體適能片區,希望能打造一個文教娛體融匯的一站式服務綜合體

普華永道在報告中引用了丘吉爾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好的危機。”對已經開始思考轉型升級的中國體育產業從業者而言,危機同時也意味着生機、轉機和良機。劉扶民說,目前“體育+”成爲體育產業業態創新的重要方向,與相關產業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催生出體育旅遊、體育康養、體育文創、體育廣告、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多種新興業態。

新業態也源於需求。進入12月,徐州賈汪公山雪場開門迎客,又一年的滑雪季開始了。滑雪、溫泉、攀巖、漂流、戲水、航空……以體育旅遊與運動休閒爲特色茱萸山街道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四季有“玩點”,如今已成爲淮海地區老百姓體育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需求本身也在不斷升級,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沒有盡頭。林先生就直言,目前很多“尖端”跑步裝備,國產貨仍有差距,“跑鞋我已經開始穿國貨了,但有些裝備確實差距明顯,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國貨站出來。”

體育產業同樣應該是高科技產業,小到一雙跑鞋一副球拍,大到一種產業形態,科技和創新的力量必不可少。“十三五”以來,僅由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體育產業政策就有3項,體育總局與相關部門又聯合印發了10個運動項目的12個產業規劃,其他涉及體育產業的政策文件更多。這麼多頂層設計,要打造出來的絕不是一個以低端製造業爲主的產業,要成爲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唯一出路。

劉扶民展望說,要用好五年規劃的制度優勢,謀定而後動,有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優勢產業,着力築牢產業基礎,推動產業鏈現代化,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爲,讓體育產業逐步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道阻且長,但前景一片光明;凜冬已至,春天也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