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佈置作業 需與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聯動

體育佈置作業,需與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聯動

社論

只有加快實施教育評價改革,才能把學生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中小學生纔會有更多時間去鍛鍊。

說起“體育課”,很多人就會想起體育課被語數老師代課”或“副課動不動被主課佔用”的經歷。但這種體育課不被重視的局面,正在不斷被改變。

據報道,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於日前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提出8個方面37項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動深化體教融合發展。這其中,“體育課留作業”成爲體教改革目標之一。意見爲此提出,要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在校園體育課中要實現教會、勤練、常賽三個目標。

“體育課佈置作業”一說,引發廣大學生及家長的關注。而就在前兩天的國新辦發佈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登峰也強調,將來體育課也必須佈置作業,要把文化課的作業減下來,體育課作業加上去,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王登峰還提到,教育部提出中小學生每天的體育活動時間是兩個小時,其實就是校內1小時、校外1小時。

坊間,針對“體育課佈置作業”,輿論提出如何量化、誰來監督、怎麼保障等現實關切。這種擔憂並非多餘。事實上,佈置體育課作業,包括體育家庭作業,已經提了多年了,但在很多地方並沒有落地。以至於每過一段時間,“體育課要佈置作業”都還是一則“新聞”。

其實,早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相關意見,要求中小學校合理安排家庭“體育作業”,家長要支持學生參加社會體育活動,社區要爲學生體育活動創造便利條件,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區聯動,共同指導學生體育鍛煉機制。究其本意,就是把體育課上到“課堂外”——如果學生只有在校時纔有體育活動時間,課後就被各種培訓、補習佔滿,那體育恐怕還是會被冷落。

如何量化體育作業?其實很簡單,每天有2小時運動、鍛鍊時間,學習體育技能的學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訓練,不學習專業技能,可以從事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如打球、跑步等。

如何監督體育作業?北京部分小學通過“體能天天練”小程序,爲學生布置豐富多彩的體育作業,要求學生每日打卡、全班排名、上傳鍛鍊照片記錄心率變化,就可資借鑑。

如何保障完成作業?關鍵就在於學校和家庭要把這段時間留給孩子,而不是禁錮在教室裡、課桌邊。只要時間達到,也就基本完成作業。至於完成質量,則是在保障時間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

問題在於,當下學校和家庭都沒有保障“1+1”,給夠學生每天2小時的運動時間。這就是體育作業面臨的尷尬。而且,不少學校連正常的體育課都被擠佔,遑論佈置體育作業。因此,提出每天鍛鍊2小時、要佈置體育作業等,要解決的都是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否則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學生的負擔。

而學生的負擔越減越重,最根本原因升學實行單一的分數評價,把基礎教育演變爲競技教育、分數比拼。若這樣的評價體系不變,學生的學業負擔就難以減輕,學業任務之外的自主支配時間就所剩無幾。

今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着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瘴痼疾,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也只有加快實施教育評價改革,才能把學生從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中小學生纔會有更多自主時間,纔有可能從事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而讓體育作業的意義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