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航局擁70多艘「造島神器」 年疏浚量超3.5億立方米

▲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通遠輪。 (圖/翻攝自中交天津航道有限公司,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目前在填海造陸技術上已經是世界頂尖國家之一,更從2004年至2011年間就建造了44艘挖泥船,數量與體積都比其他國家大得多。天津航道局的盧永東表示,他們在黃驊港區花了不到6年時間就挖了2.1億立方公尺的泥沙,填海造陸近20平方公里,在天津濱海新區更是已累計造地超過100平方公里。

大陸近年來港口建設、疏浚能力飛躍提升,僅天津航道局就擁有種類齊全的現代化挖泥船及輔助船舶共70多艘,裝機功率近60萬千瓦,年疏浚能力超3.5億立方公尺。根據《環球時報》報導,該報記者隨着「走進新國企-當代中國奇蹟之旅」活動,登上「造島神器」之一的天航局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通遠」輪,親睹大陸新時代填海造陸的能力。他表示,「神器」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乾淨,與常見的施工機械不同,潔淨的甲板跟扶手,有如四星級賓館一樣,工具也擺放得整整齊齊,從這些小細節就能看出船上有着嚴格的制度管理。

通遠輪屬於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的天津航道局,總長131.2公尺、寬26.2公尺、深9.65公尺,船體兩舷45公尺長的黑色「手臂」就是主要工作利器,主要任務是清除航道海底淤泥粉砂等。「手臂」於工作時一頭連通船體中容積達1.1萬立方公尺的巨大泥艙,另一頭沉入海底,利用末端安裝的特製耙頭挖起海底泥沙,然後連水帶泥一起吸入「手臂」中一公尺粗的管道,並送入泥艙中。

通遠輪就這樣一邊航行一邊吸泥,等泥艙裝滿後,航行到預定海域,打開船底泥門進行拋泥。船長姜滿表示,近年來隨着吹填造陸任務的增加,這些從海底吸出的淤泥也成爲搶手貨,通遠輪可以在靠近海岸的地方,通過船頭的裝置連接管線將泥艙內疏浚物輸送至數千公尺外的吹填區。

美聯社宣稱,大陸已經是挖泥能力方面的世界頭號強國,近年在南海島礁陸域吹沙填海面積已達到15平方公里,遠超周邊的越南等國家。不過天航局相關人士聽到這項數據時表示,「在南海吹填15平方公里算什麼?你知道我們在各大港口和開發區吹填造陸的面積有多少嗎?」

▲3艘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在天津港25萬噸級航道施工。

天航局濱海公司黃驊專案副經理盧永東表示,他們在黃驊港區花了不到6年時間就挖了2.1億立方公尺的泥沙,填海造陸近20平方公里,而在天津港的吹填造陸的數字更爲驚人。根據介紹,天航局累計在天津港疏浚工程量約11億立方公尺,13年來爲天津濱海新區吹填造地達160多平方公里,在淤泥質淺灘上挖出了一條長47公里、水深21公尺、底寬780公尺的複式航道,可實現「雙進雙出」四通道運行,使天津港成爲世界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港,也成爲大陸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超過160平方公里的新吹填陸地成爲天津濱海新區的黃金寶地。而中國交通建設公司歷史上通過填海造地,已累計新增超過3000平方公里的陸域國土。

盧永東還指出,挖泥船從事的疏浚工作看起來只是簡單挖沙,但其實是一個高科技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全球主要航道和港口的疏浚大多被比利時、荷蘭等國的幾家企業壟斷,美國更是乾脆把疏浚工程歸爲軍方控制,可見這些國家對疏浚工作的重視程度,以備受關注的吹填造陸爲例,這不僅需要造價高昂的多種挖泥船相互配合,吹填形成的「泥塘」更不能直接使用,必須處理成可供專案建設的硬地,這個過程同樣需要經過專業的工程處理。這樣的綜合施工能力,的確不是一般國家能承擔的。

大陸除了擁有強大的施工能力,在自主研發設備方面也逐漸成爲世界頂尖之一。以挖泥船的「心臟泥泵爲例,10年前大陸國內沒有自行設計、生產泥泵的專業廠商時,只能依靠進口或仿製泥泵。但從2007年開始的10年之間,耙吸挖泥船就有了自己的「心臟」。

通程輪與通旭輪同時在營口港25萬噸級航道施工。

天航局的工程師們說表示,「我們當時想的是國外能幹好的,我們也能幹好。大家的目標只有一個,開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泥泵!」 天航局泥泵研發方面申請了22項國家專利,已被授予15項。

除了核心設備泥泵以外,天航局研發團隊也正在不斷提升和突破其他技術,如分別相當於耙吸式挖泥船「雙手」的耙頭、「神經中樞」的自主疏浚集成控制系統與「眼睛」的精確定位控制技術等等。

除了通遠輪之外,天航局還擁有同樣被稱爲「造島神器」之一的天鯨號等挖泥船。天鯨號長127公尺、寬23公尺, 在執行吹填作業時,能以每小時45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遠6000公尺外,每天吹填的海沙達10多萬立方米,除此之外,還裝備亞洲最強大的挖掘系統,絞刀功率達到4000千瓦,使其不會被礁盤上的珊瑚礁損壞而影響工作,另外還配備多種當前國際最先進的疏浚設備,裝機功率居亞洲第一,疏浚能力則名列世界第三,替大陸在南沙羣島的填海造陸立下汗馬功勞。

▲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鯨號。 (圖/取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