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感受爲何民衆與官方統計差很大 央行4字搏按贊

央行在臉書說明通膨概念。(報系資料照)

近期有關通膨的討論一直出現官方與民間感受大不同情況,尤其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之前蚵仔麪線1碗20元的說法更挨批不知民間疾苦,央行今(15日)在臉書貼出「關於通膨的相關概念您知道多少?央行報您知!」,洋洋灑灑準備了5大問答,其中,一般民衆對通膨的感受爲何與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官方統計數字有距離?央行表示,民衆對通膨的感受深,央行亦感同身受,不過,近期這些民衆購買頻率高的商品價格漲幅高,亦與上(2020)年基期較低有關,另外,央行也重申近期通膨率走高應屬短期現象。

央行在臉書貼出的5大問答如下:

Q1:什麼是通膨?爲何央行須關心通膨?

通膨(inflation)係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期間內,持續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或是「等值的貨幣,其購買力持續性的下滑」。因此,如一經濟體的一般物價具「普遍」、「持續」與「顯著上漲」等特點,才稱爲有通膨的現象。經濟學者大多認爲,最能夠用來衡量通膨的一般物價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此外,經濟學家認爲,對央行而言,更具政策涵義的是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等短期波動較大項目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

由於通膨會傷害貨幣購買力,對固定收入或弱勢族羣等衝擊尤深;因此,央行須關心通膨、致力於維持物價穩定,以維護民衆的購買力,並降低民衆對於相對價格與未來物價水準的不確定性,做出適當的經濟決策,此有助於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提升經濟效率,進而促進可持續成長(sustainable growth)。

Q2:一般民衆對通膨的感受爲何與CPI官方統計數字有距離?

CPI代表所有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不過,CPI的變動可能與民衆對物價變化之實際感受有落差。例如,本(2021)年10月臺灣CPI年增率爲2.58%、核心CPI年增率爲1.43%;惟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則爲3.07%,較CPI年增率爲高。此外,如按購買頻率觀察,「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漲幅更高達5.52%(主因油料費、水果及蔬菜價格漲幅高),超過CPI年增率的兩倍。因此,對一般民衆,尤其是低所得階層,這些生活中較重要、較常購買的商品價格漲幅較大,亦使彼等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更深。然而,究諸實際,購買這些商品項目的生活負擔佔整體生活成本的比重,其實並沒有那麼大。

一般民衆對通膨的感受深,央行亦感同身受;不過,近期這些民衆購買頻率高的商品價格漲幅高,亦與上(2020)年基期較低有關。爲嚴防商家趁機囤積哄擡、操縱物價,行政院已於本年10月間啓動「穩定物價小組」運作機制,加以本年電價不調整及油電價格平穩機制已適時啓動,應有助降低通膨預期。日前經濟部亦與主要超市賣場取得共識,將自本週起至年底前,設民生商品抗漲區域並明顯標示資訊,避免因預期心理引起價格波動,也有助消弭民衆恐慌。

Q3:央行爲何強調核心通膨率的重要性?

央行除關注所有項目的CPI(亦即所謂的標題CPI(headline CPI))外,亦關注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主要系因蔬果價格易受短期因素(如天候等)影響,對於這些影響物價的暫時性或短期因素,央行不應貿然作出反應,否則將使經濟波動更大。因此,在判斷有無通膨壓力時,必須同時檢視這兩者。

詳言之,央行如迴應CPI中這些屬暫時性或短期變動的項目(例如豪雨、颱風所導致的蔬果價格上漲),而採緊縮性貨幣政策立即提高利率,惟貨幣政策的效果須經一段時間纔會顯現,況且這些短期影響物價因素很快就會消失,在貨幣政策效果尚未顯現之際,蔬果價格早已回落,屆時是否又要降低利率?因此,央行主要關心中長期的通膨率走勢,聚焦於研判導致長期物價不穩定的因素,並做出適當迴應;若央行伴隨短期因素的波動而頻繁地調整貨幣政策,反而會加重經濟波動。

本年1~10月臺灣核心通膨率爲1.26%,顯示臺灣目前的通膨仍屬溫和。

Q4:爲何央行認爲近期通膨率走高應屬短期現象?

通膨率的預測雖具不確定性,惟根據目前本行所掌握資訊,近期通膨率走升應屬短期現象,此與國際間主要央行(如Fed、ECB及BoE等)的看法一致。國際間政策制定者大抵認爲,伴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所致的特殊因素趨緩,供應鏈瓶頸將於明(2022)年下半年漸獲緩解、商品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亦將逐漸消除,通膨率亦可望趨穩。

目前臺灣社會物資充裕、受供應鏈衝擊問題尚不顯著,且長期以來維持通膨率低且穩定的結構性因素(structural factors)仍在:如全球化、自動化及電子商務興起等因素導致供給面成本下降、公共費率(水、電費、大衆運輸費用)平穩、制約通膨預期的貨幣政策機制並未改變。此外,臺灣沒有類如主要國家政府債務貨幣化的問題;前述這些有助物價穩定的因素,短期內應不至於鬆動。

Q5:爲何經濟學家大抵認爲通膨率溫和上漲是好的?

經濟學家大抵認爲,溫和上漲的通膨率(如通膨率介於1%~3%或平均約爲2%)有利於經濟成長。例如,在通膨率溫和上漲的情況下,企業較有可能獲利,因而將較願意進行投資、增加僱用員工,有助於生產力獲益、就業創造與可持續成長,並帶來良性循環;反之,若出現物價持續下跌的通縮(deflation)現象,因民衆恐延後消費,導致廠商存貨增加,企業將不願進行投資,甚至可能減薪、裁員,經濟成長亦將萎縮,不利人民福祉的提升。

根據國際經驗顯示,低且穩定的通膨(low and stable inflation)有利於各經濟部門做出健全的經濟決策,創造一個對產出、就業及所得穩健成長的有利環境,是提振人們對貨幣價值之信心、促進強勁的經濟表現,以及提升生活水準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