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包容神考題

其實,中外古今從來不乏神考題,民初曾有題目請學生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翻譯成英文。1932年清華大學國文考題有一道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最後出題教授給出下聯「祖沖之」,讓人拍案叫絕。而這道「神題」的命題人,正是陳寅恪。多元化考題帶來多元化視角,是考試本意的迴歸。

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樣的考題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們更是缺乏這種思維方式——多角度、多元化看待問題。更多人喜歡有規可循的標準答案。比如,《收穫》編輯葉開就讀三年級的女兒,遇到一題:「三國故事裡誰最有智慧?」剛看完《三國演義》彩繪本,小女生很流暢地寫下自己的答案——「孔明」,教師卻給了一個大紅叉,因爲標準答案是「諸葛亮」。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標準化的考試,已經達到無視科學與規律的程度。

可以說,我們並不怕雷人考題,怕的是標準答案帶給思想和思維方式的桎梏,以及對創新能力的破壞。由此不得不說,神考題請來得更猛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