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防範隱形陸版次貸風暴 北京決心阻斷螞蟻集團IPO

馬雲網路金融雖號稱是科技產品,但實際上是透過網路經營放貸業務大陸金融監管部門對它的管控絲毫不敢放鬆。(圖/網路)

本月初即將進行史上最大規模IPO的螞蟻集團上市案,突然在其負責人馬雲被約談的隔日臨時喊停,大陸官方所持的理由是此一大型互聯網公司進入金融業務存有潛在的監管與系統風險,令許多投資人一頭霧水。但若對比美國2007年發生的次貸危機,就能比較容易理解北京此決定的主要原因,它是爲了避免發生非金融機構涉入金融業務時產生隱性的系統風險。

規模如此巨大的螞蟻集團IPO臨時喊卡讓外界議論紛紛,傳言是馬雲在第上海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的演講時批評大陸的金融監管阻撓創新,扼殺網路科技發展。相關談話惹怒了中共最高層,於是決定中止其公開上市程序。但事實上,自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金融風暴後,大陸對於金融系統風險產生高度警覺,過去數年政府工作報告與經濟政策文件當中,曾多次提及要防範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做爲政府施政與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螞蟻金服改名螞蟻科技,還是改不了經營金融業務的實質。(圖/螞蟻金服)

螞蟻集團的業務主體做的其實是「非金融機構」經營「與金融相關的業務」,簡單地說,就是網路放貸。它以龐大的網路用戶爲基礎,透過網路使用者消費記錄與金融記錄(所謂的大數據)做爲徵信依據,爲廣大網民提供用於消費的小額信貸。但因爲螞蟻金服不是銀行,沒有龐大資金來源,因此必須結合傳統銀行提供資金,螞蟻金服再從借貸者的利息中扣取約30%的服務費,兩方共同完成交易。

這種經營方法看起來有點眼熟。2007年造成金融風暴的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就是以金融仲介方式,讓無法以傳統方式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人可以經過他們的擔保獲得資金購買房地產,最後這些仲介商再把房地產的抵押權包裝成衍生性金融商品在證券市場出售。這種方式與螞蟻金服的信貸業務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銀行與消費者的中介與擔保人,差別在於一個借錢用於購置房地產,另一個借錢用於消費;房利美看上的是出售衍生金融商品的利潤,螞蟻則着眼於股票上市的沽值。

美國的二級貸款2007、2008年引爆金融危後國際清算銀行訂立了《巴塞爾協議III》,對銀行資本充足率、壓力測試、市場流動性風險、信貸監管等方面做了新的規定,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對貸放業務有更嚴格的管理。

馬雲原是爲解決網購的電子支付問題而在2004年創辦支付寶,支付寶獲得成功後又陸續推出理財平臺財寶、消費(校園)貸、芝麻信用等金融業務與信貸產品,但因資本自有率不足與違反金融監管政策遭到央行嚴厲批評,多項金融業務被迫縮水或停辦。2013年推出餘額寶、花唄、借唄等多項網紅產品。現在的螞蟻集團被《經濟學人》雜誌稱爲世界上最完整的金融科技平臺,僅一個App就具有網路支付、轉帳、信用卡、消費金融、保險業務與指數基金買賣功能。

雖然馬雲強調螞蟻是科技公司,但其信貸業務佔業務總量比例很大,到今年6月信貸業務營收已近總營收4成,利潤佔比將近5成。螞蟻信貸規模約2.15兆元人民幣,只有2%是自有資金,其他是靠從合作的銀行取得,資金槓桿比率過高。消費貸款年利率約15%,接近法定民間貸款利率上限15.4%,但其客戶信用品質普遍較差。如此一來,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網路信貸公司會立即出現流動性危機,接着拖累與之合作的銀行,容易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暴。

專家認爲,螞蟻用於風險控管的大數據,其實沒有那麼神秘,銀行放貸本來就有風險控管手段,使用工具雖然有差異,但風險控管邏輯是相同的。金融這個行業本來就強調風險控管,網路金融是新生事務,運用在金融上必須格外謹慎,「把錢借出去很容易,關鍵是要怎麼把錢收回來?」因此,如果螞蟻集團還想要重新IPO,大規模推廣其網路放貸業務,勢必就得按照金融機構的規格來辦理,並接受相關規定與監管措施,至於這樣是不是就等於要開辦一家銀行、馬雲是否辦得成?那又是另外一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