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共軍登陸打城市巷戰?制海制空纔是對臺作戰決勝點

央視播出共軍72集團軍以96A型坦克進行演習的影片,引起媒體網路討論共軍以坦克在臺灣進行城市巷戰話題。( 圖/央視截圖)

大陸央視播出解放軍72集團軍以96A型坦克進行城市巷戰演練,引發兩岸媒體與網路解讀此官方宣傳影片的用意。若相較於近幾個月共機連續不斷擾臺偵察與沿海省份的多次聯合演習,播放坦克城市巷戰演習影片的威嚇作用只能算是小兒科。何況大陸的軍事專家分析對臺作戰時,幾乎沒有人認爲需要打到城市巷戰的地步原因在共軍若未取得制海制空權,不可能用坦克打城市巷戰,若已完全取得制海制空權,那也用不着用坦克進行城市攻防。

以坦克進行城市攻防戰二次大戰時纔出現,一些大陸軍事專家討論相關戰術時,會隨着武器的進展與相應戰術發展出現跳躍式的變化。尤其是二次大戰之後,武器發展速度驚人,戰術隨之日新月益。大陸專家在討論有關坦克與城市攻防戰時,最常被提及的有4場戰役,分別是二戰時著名的史達林格勒攻防戰、1994年俄羅斯派兵攻打車臣的第一次格羅茲尼(Grozny)戰役、2003年伊拉克戰爭與2011年敘利亞內戰

城市攻防戰是極爲殘酷的戰爭形態,而武器與戰術的快速變化也不斷影響戰爭的結果。圖爲2004年的美國攻打伊拉克戰爭。(圖/網路)

在1942年史達林格勒攻防戰當中德軍優勢武力卻陷入城市巷戰泥淖,最後在天氣與補給不足的情況下敗戰投降,此後坦克便被認爲是不合適進行城市巷戰,在1980年美國陸軍訂定裝甲兵作戰準則時就指出,城市巷戰是使用坦克作戰的最不適宜的狀況,因爲坦克部隊進入城市後,殘垣斷壁內躲藏的步兵使用火箭彈等各種反坦克手持武器,將使坦克成爲易受攻擊的目標。

1994年時任總理普丁派兵進入車臣打第一次格羅茲尼戰爭,更加印證了此一理論。3千多名俄軍、40多輛坦克與百餘輛步兵戰車,面對1200名車臣分離主義人士,在四處是雕堡的格羅茲尼進行激烈巷戰,最後因戰術上的失誤,導致俄軍800多人陣亡、千餘人受傷,百輛步兵戰車幾乎全毀,另損失數十輛坦克,被迫倉惶徹退。車臣也因此獲得實質獨立,但貪心的車臣還入侵鄰近的達吉斯坦,普丁纔在接任代總統後的2000年初發動戰爭,並吸取前次教訓改變戰術,徹底把車臣武裝力量剷除掉。

情況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發生改變,此時坦克防護技術已有重大進步,一般手持反坦克武器已難對主戰坦克構成威脅。比較著名的是2004年美軍在伊拉克的法魯加城市巷戰,M1A1艾布蘭坦克與步兵裝甲車步戰協同方式作戰,加上空中優勢,擊共斃2千人與俘獲千餘名伊軍,美軍陣亡則不及百人,成爲日後步戰協同的典範

雖然美軍在巷戰的武器、戰術與經驗都極豐富,但在2011年敘利亞戰場城市作戰時再遭遇困境,敘利亞戰場纏鬥至今已超過9年,不久前美國川普總統還下令退出敘利亞。其中雖然有相當原因是敘利亞武裝派系過於複雜,國際介入的情勢不利於解決敘利亞內戰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則是美軍舊有戰術遭破解。

從城市巷戰的歷史觀察,決定勝敗的因素相當複雜,從坦克及各種武器的發展與相應的戰術創新,都會在高度複雜的城市巷戰中產生決定性影響力。過去坦克加入城市巷戰的歷史固然有參考作用,但城市戰場太過複雜,變化因素太多,作戰應用技術發展極快,坦克與巷戰戰術每幾年就有重大變化,時間若更長,就更加以難以預料。

大陸的軍事分析家認爲,武力統一臺灣根不需要打城市巷戰就能獲勝並結束戰事,所以沒有用坦克打巷戰的戰術問題。(圖/央視截圖)

在大規模毀滅武器出現後,一度以爲殘酷的城市巷戰再也不會發生,不料歷史證明並非如此。現在大陸的軍事訓練中,城市攻防戰仍是重要項目,但專家們在討論到對臺軍事作戰時,卻大都認爲武力統一臺灣不需要打城市巷戰。相關軍事分析都傾向認爲,首波導彈攻擊與隨後的海空軍決戰後,勝負便能確定,一旦部隊能順利登陸,僅剩收繳殘餘部隊武器與接收的工作,此時也用不着大量的坦克,當然也就不會有坦克進行城市攻防戰。如果制海制空權未能獲得,解放軍要登陸臺灣就會非常困難,這時坦克運不上來,當然就更沒有坦克加入城市攻防戰的戰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