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做關鍵讓步 大陸國企要緊張了

中歐投資協定要求大陸國企補貼透明化並擴大許多產業市場準入,很多國營企業將被迫加入與國際企業的競爭合法壟斷且吃香喝辣的日子恐怕不長久了。圖爲南京的國營企業。(圖/中新社

近來國際上熱議習近平與歐盟領導人敲定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大都着眼於對美戰略上的外交成果,較少提及經濟與市場上的影響。但先前宣佈談判完成時透露的一些原則,可以發現習近平爲了提前達成對中歐談判的成果,確實做了不小的讓步,特別是在國企補貼透明化與擴大許多產業的市場準入,很多國營企業將被迫加入國際市場競爭,合法壟斷且吃香喝辣的日子恐怕不長久了。

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時程來看,7年能談得下來,算是出乎各界的預料之外。不久前簽訂的RCEP共有15國,其中多數是東盟成員國,中國具有於主導地位,也花了8年才談成。相較之下,歐盟有27國,成員間的政治經濟關係更加複雜,歐盟處理內部問題都焦頭爛額了,還要整合意見來跟具有極大爭議性的對手談判,又有強權美國從旁作梗,能在7年達成協議確實很不容易。

中歐投資協定與RCEP除了在成員複雜性有較大差異之外,兩者的性質不同也使得中歐投資協的談判較RCEP更爲困難。RCEP組成的核心是自由貿易,簡單說就是免除關稅障礙、降低交易成本,其主體是「貿易」,而投資協定就複雜而深入得多。貿易可以說斷就斷,投資要撤走就複雜得多。

完成談判的關鍵雙方都有強烈意願:歐盟是因爲英國脫歐後,必須拉住一個有力的經濟力量以維繫成長並提振歐洲的經濟信心;北京則是在與美國鬧彆扭後,更需拉緊美國之外的另一大型經濟體。加上雙方都認定完成談判的時機要趕在美國政權交接前,在習近平與梅克爾的強勢主導下,配合幾大因素湊合在一起,才形成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高難度協議。

中歐協定完成談判,未來大陸將允許外資汽車廠在大陸獨資生產汽車。圖爲北京奔馳汽車總裝廠。(圖/中新社)

在這次的談判中,大陸承諾開放項目包括電動汽車私人醫院、房地產、廣告海事產業、電信雲服務、航空運輸等領域,一些禁止獨資項目──例如汽車產業──也要放寬,強制外國企業進行技術轉讓的做法也必須停止。其中對大陸目前經濟主導力量的國營企業影響最大的是國企補貼透明化,大陸給予外企的經營條件要與國企相當,亦即禁止對外企有歧視性待遇。大陸國企過去在國內依賴壟斷地位與法令來保障其競爭優勢,在國內吃香喝辣,到國外競爭還有政府補貼,完全可以躺着幹而照樣賺大錢。現在中歐投資協定簽訂,國企在內外兩個市場的優勢都會被削弱,要以公平地位下場與外企與民企競爭,必然會面臨一場極痛苦的轉型過程

協定當然也讓大陸民企與國企可以有相同條件赴歐投資,民企因爲長期在市場中嘶殺,競爭力較強,國企這種長期受保護的媽寶,一旦到外國與人競爭,通常是敗戰而歸,少數還能維持的都是依靠政府補貼,或是在一些落後國家運用非正常手段才能獲利,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中,國企的本事還比外企差了幾個等級。但是明知如此,爲何還是要開放?一是中國已然崛起,歐美不會再用對待開發中國家的優惠心態來對待中國;二是國企雖然是大陸經濟的主要支柱,但長期受保護削弱了競爭力,在市場逐漸開放的狀況下,國企再不爭氣些,別說外企,連國內民企都競爭不過,只能靠着政府的保護與壟斷地位來維持,長期下來反而成爲政府的負擔。

由此觀之,這次中歐投資協定真正開放的是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有經濟主體,協定中有關國企的規定,極可能是出自以製造業聞名的德國政府之手,這也是大陸多年以來對外開放首次動到國企的優勢地位。有人形容這次真正動刀的是以外力來逼迫國企進行改革與強化競爭力,但是舊有經濟體制的主體在開放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必定要冒風險的,如何防範這些國企競爭風險影響整體經濟的穩定發展,將是接下來必須謹慎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