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準確率比民調高得多的美國總統大選預測秘技

由於歐洲與中東正有兩場戰爭進行中,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特別受矚目,很多臺灣人也擔心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可能造成美國對臺政策的重大改變。(圖/美聯社)

由於美國大選結果牽動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表現,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議題,很多臺灣人也擔心2024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可能造成美國對臺政策的重大改變。2024年開年以來,許多爲預測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而做的民調陸續公佈,不過這種政治性的民調在預測總統大選結果的準確率都不高,倒是有數種非民調預測方法準確率高得驚人,值得做爲觀察2024美國總統大選的參考。

美國2024總統大選幾乎可以確定由捲土重來的川普挑戰競選連任的拜登,今年開年受益於美國經濟表現強勁,美股表現相當不錯,因此首先被提出來熱烈討論的是以股標指數爲指標的預測方法。一些財經分析師認爲,雖然競選連任的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民調支持率似乎落後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川普,但比起民調結果,以標普500(S&P 500)指數做爲預測指標,會比民調準確得多。

標普500(S&P 500)指數是歷史上預測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最準的指標之一,它自1984年以來,預測總統當選人的正確率高達100%。(圖/美聯社)

據美國媒體指出,標普500指數是歷史上預測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最準的指標之一,它自1984年以來,預測總統當選人的正確率高達100%;如果將統計樣本擴大到過去100年(亦即自1928年以來),這項股票指數預測法在22場選舉中正確預測了其中19場的結果,正確率亦高達86%。

這項預測操作規則非常簡單:標普500如果在投票日前3個月的指數高於年初的水準,在任總統所屬政黨的候選人將會獲勝;如果在這3個月不及年初的水準,那麼獲勝的將是其對手政黨。目前雖然距離大選還有9個月時間,但從上週公佈的季度GDP成長、全年GDP增速、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等通貨膨脹與經濟指標推測,到今年第3季結束,美國股市可望有相當良好的表現。

拜登正在扛着烏克蘭與以色列兩場戰爭的壓力,對其選情甚爲不利,如果在投票前至少有一場有較好的結果,可能反而對選情有利。(圖/美聯社)

美聯儲前副主席、現任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蕾爾.布蘭納德(Lael Brainard)表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美國經濟都是很樂觀的,消費者信心與強勁的就業數據將繼續推動增長,通膨『軟着陸』指日可待。」當然,由於時間還久,國際政治情勢可能會有變化,屆時美國經濟也會受影響,必然反應在股市與其他經濟數據表現上,以過去多次經驗,標普500指數對預測總統大選結果還是很有參考價值。

另一個比民調更精準的預測方法是由美國曆史學教授亞倫.李奇曼(Allan Lichtman)在1984年創立,他設立13項指標來預測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的勝敗,分別是:1.中期選舉之後,執政黨衆議院席位是否增加;2.執政黨總統提名人之間有無強烈競爭;3.執政黨候選人是否爲現任總統;4.有無具影響力的第3黨派競選者;5.短期經濟是否明顯衰退。6.現任的實際經濟增長是否超過前2任;7.現任總統對國家政策是否有重大影響;8.現任任內有無持續社會動盪;9現任政府有無重大丑聞;10.現政府外交、軍事有無重大失誤;11.現政府有無外交、軍事成就;12.執政黨候選人是否極具魅力或是國家英雄;13.挑戰者是否有個人魅力或爲國家英雄。

如果 李奇曼的13個關鍵指標評估,川普挑戰拜登勝算很小。(圖/美聯社)

李奇曼使用的這13個關鍵指標,如果有6個或以上的指標陳述爲否定,現任執政黨的候選人將會落選;如果少於6個的指標爲否,此人將勝選。雖然有些指 標有客觀標準,有些比較主觀,但近40年來他使用這些指標成功預測了9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包括2020年拜登挑戰川普成功。不過,這些預測指標有不靈的時候,例如在接近投票日發生重大政治事件、外國駭客干擾或是通信投票的問題。李奇曼說,2000年高爾(Al Gore)對上小布希(George W. Bush),他預測是高爾獲勝,最後雖有計票爭議,結果仍是小布希當選。

至於最常被使用的政治民調方式,由於民間企業調查過於浮濫,調查手法差異也很大,其結果大多隻能做爲新聞與電視節目的話題。近幾年有一家以準確率極高而快速走紅的民意調查公司《Stack Data Strategy》,它最近採用逐州調查分析的方式,訪問了15205名註冊選民,最後發佈一份結果頗堪玩味的2024美國總統大選預測:選民投票數拜登以49:48%領先川普,但是川普將以292:246的選舉人團票擊敗拜登而獲得大選勝利。如果預測實現,也確實會跌破不少人的眼鏡。

現在對2024美國總統大選勝敗影響最大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正在進行的烏克蘭與以色列兩場戰爭。(圖/美聯社)

若從媒體的報導觀察,拜登在以色列與哈馬斯發生戰爭後,媒體上對拜登的報導很顯然負面消息偏多,在以色列與烏克蘭兩場戰爭同時進入着狀態的情況下,對拜登極爲不利,相關的支持度起伏可能會反映在民調上。至於其他非民調的預測方式是否會更加準確,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