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阻止臺海戰爭 美學者熱議:戰略模糊 政治必須清晰

共軍近年來針對臺灣的演習與軍機進入臺灣航空識別區等軍事行動非常頻繁。圖爲共軍73集團軍最近舉行模擬對臺作戰的兩棲登陸演習。(圖/微博@東部戰區)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國際政治學界與媒體對此問題的分析引來大量有關臺灣問題的討論。美國學者奧莉安娜.馬斯特羅(Oriana Mastro)近來連續發表有關大陸對臺灣動武,引起美國學術的熱烈討論與迴應。學者們評論其觀點時認爲,美國堅守「一箇中國」政策是防止臺海戰爭最重要的原則,只要守住這一點,大陸領導人不會冒着成功機率不高的風險來發動戰爭。因此臺海軍事戰略上可以模糊,但政治上必須絕對清晰。

在史丹佛大學弗里曼.斯波利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心(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擔任研究員的馬斯特羅在美國《外交事務》期刊發表文章《臺灣的誘惑─北京爲何要對臺動武》(2021年7月/8月刊),也在近日於《紐約時報》發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對臺灣意味着什麼》專文,引起美國學界熱烈討論,反應出近年來隨着中國軍事力量增長,美國各界對於臺海發生戰爭的高度憂慮。

美國學者舉1945年美日沖繩島戰役爲例來說明兩棲登陸作戰的高難度,認爲大陸在10年內要成功軍事佔領臺灣會相當困難。圖爲共軍兩棲登陸演習。(圖/微博@東部戰區)

馬斯特羅指出,華盛頓在中共對臺動武上出現恐慌情緒,對美國和臺灣都極爲不利,許多人都認爲美國甚至應該改變過去的「戰略模糊」政策。而對臺海發生戰爭的高度憂慮促使美國削弱其長期奉行的「一箇中國」政策,反而因此導致北京被迫對臺動武的機率大增。

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東亞項目的研究員瑞秋.奧德爾(RACHEL ODELL)與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的艾立克.赫金博薩(ERIC HEGINBOTHAM )兩名學者對馬斯特羅的立論迴應稱,事實上兩岸間的戰爭風險並不高,衝突風險也容易控管,美國必須要通過加強臺灣自衛能力,調整亞太地區軍事策略,並強化「一箇中國」政策,就能維持臺灣海峽的穩定。

大陸兩棲艦隊目前總噸位爲40萬噸,戰艦也不具備能支援岸上部隊的大型火炮。(圖/中國軍網)

馬斯特羅認爲,大陸對臺動武將有幾種選擇:直接攻打、封鎖、佔領離岸小島或者打擊特定政經目標,雖然有些看起來可能性較高,但其實風險都很大。但奧德爾與赫金博薩認爲,北京不太可能嘗試其中任何一項,除非它感覺真的毫無退路纔會採取這種手段。如果是直接攻打,至少未來10年內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大陸近幾年的軍事力量快速成長,可以在衝突一開始就對臺灣與附近的美軍造成巨大破壞,但是仍然缺乏必要的海空力量。

學者評論指出,在對臺作戰上可以拿1945年美日之間的沖繩島戰役來比較,當時美軍派出50萬人的軍隊,並出動1300艘、總噸數240萬噸的艦隊,其中包括22艘航空母艦、18艘戰列艦和29艘巡洋艦。相較之下,大陸兩棲艦隊目前總噸位爲40萬噸,戰艦規模相對小得多,而且不具備能支援岸上部隊的大型火炮。運輸上雖然可以動用民船,但是民用船隻卸貨速度很慢,如果動用傘兵或直升機部隊,則很容易受到防空導彈攻擊。就算兩棲艦隊規模增加3倍,也會遇上反艦導彈的反擊,港口或機場也可能遭到破壞。除非臺灣不戰而降,否則很難保證艦隊長時間在海面上的安全。

如果共軍攻打併佔領外島,可以表明中國大陸的決心,接下來就是看臺灣、美國與全世界要如何迴應這個既成事實。圖爲共軍兩棲作戰演習。(圖/新華社)

至於採用封鎖措施讓臺灣屈服,需要數月或數年時間,成功的可能性較小,在國際上的負面影響將會是災難性的。如果攻打併佔領外島,可以表明中國大陸的決心,接下來就是看臺灣、美國與全世界要如何迴應這個既成事實。中共決定佔領外島一定是政治目的,不致於只爲要有軍事上的戰果就動武,也因此數十年來雖然容易做到,但始終未曾付諸實施。至於壓迫性的大轟炸,若從歷史上看,效果都很有限,政治經濟風險過高,國際聲譽影響難以估計。

此外,美臺不必對大陸軍事實力快速增長反應過度,要用更加平衡的軍事和政治措施來促進和平穩定。華盛頓需要正確的政治戰略來配合軍事方面的調整,美臺交往不應再進一步模糊「一箇中國」政策,這美中外交關係正常化的核心,也是中國不會選擇動武的最重要因素。兩岸關係雖因臺灣內部的政治情勢而起起伏伏,美國仍應該以戰略威懾和政治清晰,阻止中共冒險發動臺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