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約旦 探訪玫瑰色沙漠中消失的古城

約旦,一塊阿拉伯半島上的神奇土地:儘管周邊國家戰亂頻頻,它卻能獨享和平與安寧;雖然80%的土地是貧瘠的沙漠,它卻盛開着人類的文明之花;在這裡,誕生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在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深深印着數千年曆史的痕跡;這是一個徒步旅行夢想的國度,是無數人心中的光明聖地。讓我們追隨着貝都因人的腳步,去探索和發現曾經失落的古代文明吧!

在約旦探險,納巴泰人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他們是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民族,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佔領約旦南部地區、迦南和阿拉伯半島北部。這期間,聰明且會經營的納巴泰人控制了薰香和香料的貿易,並派遣規模巨大的駝隊往來於阿拉伯沙漠與相鄰各國。曾有人形容古納巴泰人就像一個暴發戶,在財富急速增長的時期於多條商旅必經的交匯點上,建立了一個貿易中樞,它的名字叫做——佩特拉。

著名的瓦地倫(Wadl Rum),沙漠的天然岩石橋。

“不要一口就吃到最後的甜點

我們對佩特拉的探索,一定是從西克(Siq)峽谷開始的。來到西克峽谷時,導遊阿哈姆德已經站在谷口,他的身後是一條窄窄的約1.5 公里長的高聳而狹長的通道,那正是進入佩特拉遺址的傳統入口。我知道,這條路會通到卡茲尼(Al-Khazneh)那氣勢雄偉、造型精美的正室,可是,在滿懷期待的時候,導遊卻把我們領向另外一條路。他說:“當我們可以慢慢地品嚐每一道菜餚時,何必先狼吞虎嚥那最後一道甜點呢?”

卡茲尼遺址,被稱爲“寶地”,是佩特拉古城的明珠。

阿哈姆德帶着我們繞過了這個通常的入口,走到北面8公里之外的帕裡特-西克(Siq el-barid), 又名“小佩特拉”的遺址。這裡四周的山壁上雕鑿了許多的建築物。有些非常簡陋,幾乎僅能算作洞穴;也有一些大而精緻:臺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層柱式前廊,所有這一切都雕築紅色粉色的巖壁裡。導遊告訴我們說,這些建築羣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望着那些在炙熱陽光下空空如也的建築,我不由得去幻想它繁華時的車馬喧囂,想象着古納巴泰人身着長袍於這些“洞穴”間穿行。頭腦遐想間,腳卻踩着一條鋪滿砂石的乾涸的小峽谷,谷中充滿了粉紅色月桂。一路上,怪石、藍天羊羣交錯地映入眼簾,乾燥的空氣中卻隱隱摻雜着花香和羊糞的味道;砂礫間,偶爾還能看到色彩藍綠的蜥蜴,在石頭上悄悄打探下就迅速爬走。這期間幾個正看護着自家羊羣的貝都因人,略帶吃驚地跟我們打了招呼。這段旅程,看來就是導遊說的小驚喜了。

在峽谷中走了三個小時,我們登上一個小谷地,凝視那些不時有意想不到的文物遺蹟存在的陡坡。阿哈姆德和我們一樣激情澎湃:“觀光客們通常不會來到這裡。雖然這裡離佩特拉遺址非常近,但是人們總是會直接參觀最著名的地方。其實,這個遺址有40平方公里的面積,這麼大的地方,喜歡自由徒步觀光的人完全可以規劃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行走路線。”接下來的三天,我們都在這個峽谷中探索那些隱蔽而不易被人發現的砂石角落,這裡不但有古老平整的洞穴,甚至能發現洞穴頂上栩栩如生的壁畫。每當我驚異於自己細小的發現,興奮地用手去觸摸那些猶如皺紋般的粉紅牆壁上的溝壑時,他深邃的眼睛裡便會帶着驕傲的笑容,而紅白相間的頭巾,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

途中遇到的貝都因人都非常親切。

洞穴頂上栩栩如生的壁畫。

“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一個地方,這是佩特拉不爲人知的寶藏之一。”我知道,這是他帶給我們的又一個驚喜:從亞倫山(JabalHaroun)直向瓦地 -薩布拉(Wadi Sabra),這是當年納巴泰王國衆人的入谷之路。在這個鋪滿砂石的小山谷裡,居住着兩個貝都因家族。繞過一個刻着浮雕的谷壁,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居然是一個小小的劇院!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小劇院奇蹟般地被保存得非常完好:只見那一排排從厚重的石頭鑿刻出來的階梯座位環繞着劇場,層層疊疊地高出劇場中間的石沙地好幾米。夜幕悄悄降臨,當晚我們就在劇場中宿營,點着篝火在星空下品茶,那茶水嚐起來濃郁而甜美,坐在岩石鑿刻的臺階上,想象着中間的舞臺上曾上演着何種悲歡離合,人生真如一場大夢,但此刻的夢境伴着貝都因人的香茶,摻和着古老的感動,讓人久久不願醒來。

古納巴泰王國人在岩石堆中修建起來的歌舞劇場。

追隨着這樣的夢境,我又爬上一塊高高的岩石,在夜風的陪伴下,俯瞰西克峽谷精緻的溝壑,低低的月光溫柔地照耀着那些幾乎與之平齊的高原,在高原下方,可以俯瞰儒爾丹(Jourdain)山谷的谷底。天空中的星星密密麻麻,美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那顆飽覽美麗景色的心靈融入進了悠長的寂靜。我們的下一站是幾十公里外的瓦地倫(Wadi Rum)沙漠。跟寬廣無垠的撒哈拉沙漠比起來,這裡只不過是冒出幾座砂岩小山的公園。與小佩特拉的玫瑰粉紅不同,這裡滿眼是赭色和黃色,許多個奇怪的峽谷錯綜複雜地交織着,就像迷宮。據說,在1916至1918 年的阿拉伯革命期間,貝都因人的領袖埃米爾就帶着他的軍隊躲進瓦地倫沙漠避難,併成功地抗擊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因爲地形的千變萬化,這裡簡直成了貝都因人的天然堡壘,而在這裡,行走永遠是最靈巧最方便的交通方式,還可以去攀登那直達山頂的“貝都因之路”。這條著名的徒步行程,要經過一道巨大的天然岩石弧橋,這條岩石弧橋垂懸於沙漠之上,它橫跨長度超過了兩百米,走在上面時須時時小心,以免滑倒。這無疑是一座爲勇敢者準備的天橋。

走出瓦地倫,約旦行程的下一站是亞喀巴(Aqaba)港口。亞喀巴港口位於紅海邊,在那裡可以獲得一次極爲寶貴的潛水之旅:潛入海下的世界,觀察品種繁多的海洋物種,迷失在色彩斑斕的海底世界。 而回到佩特拉前的最後一站,是安曼(Amman)地區的達納(Dana)山谷,那裡有幾百個古老的閃米特部落村莊,這是一個文化保護區。(閃米特部落是一個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居住在死海附近的部落,阿拉伯語和古希伯來語等都是源自於這個部落的語言,被稱做閃語族。)然而,對於我們來說,這次旅行的終點站,必定是期盼已久的佩特拉古城。佩特拉的發現,本身就是一部傳奇。

行走在佩特拉鋪滿砂石的小峽谷必須小心,以免滑倒。

1812 年8 月22 日,在瓦迪穆薩羣山之中來了一個身穿阿拉伯長袍的歐洲人,他喬裝成信奉穆斯蘭教的印度商人,並改名爲Ibrahim 酋長。約翰·貝克哈特知道當地的貝都因人從未見過歐洲人,他們會對任何陌生人抱着猜疑和敵意,爲了不招致驚覺與懷疑,貝克哈特精心制訂了周密的計劃:首先,他學會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並學會了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在敘利亞和約旦又完善他的伊斯蘭教的知識。在這長達三年的準備之後,他以向亞倫 (Aaron,聖經中的人物)古墓奉獻貢品爲理由僱傭了一個貝都因人做嚮導,開始進入了佩特拉(Ptra)古城。

約翰·貝克哈特走過狹長、險峻的西克峽谷,當驚人的一幕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卻不露聲色地巡看了法老寶庫和厄恩墓,他斷定腳下的城市就是傳聞中的佩特拉之後便匆匆離開。事後,他在日記中寫道:“瓦迪穆薩的毀滅,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這是第一個證實傳說中的佩特拉尚還存在的西方人。從此之後,人們才逐漸認識和了解了這個曾經失落的古城。

卡茲尼,藏着什麼寶藏

卡茲尼是佩特拉的無上榮光,面前的蛇道是它的門戶,這條小道,深一百多公尺,長1.2 公里,是千百年的洪水侵蝕而成,相當險惡。穿過蛇道,世上最令人驚歎的建築就呈現在眼前:高130 英尺,寬100 英尺,高聳的柱子,裝點着比真人還大的塑像,整座建築完全由堅固的岩石雕鑿成形。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色彩,由於整座建築雕鑿在砂石壁裡,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橘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着黃、白、紫三色條紋,砂石壁閃閃爍爍。 站在這巨大的建築前,沒有人不會心生敬畏和感嘆,而宏偉柱廊的大門,就像能打開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佩特拉這朵沙漠玫瑰的光芒,在其輝煌年代,曾照耀了整個地中海的東部。

但與宏偉門廊和精美雕刻不同的是,卡茲尼的內部簡陋得讓人驚詫,用“家徒四壁”這個形容詞來形容卡茲尼的內部一點也不過分,也正是因爲其內部的空曠,更增加了人們對這大殿的猜測和嚮往。多年來,人們認爲這應該是納巴泰人的藏寶庫,也有不少人試圖鑿挖牆壁找到密室的出口,可是始終一無所獲。倒是輝煌門廊上古羅馬風格裝飾中帶着死亡象徵意義的雕刻給考古學家帶來了一些靈感,他們順着湮沒在砂礫下的蛇道,發現在卡茲尼雄偉外觀下,還藏有一個被掩埋的地下室,而這地下室內藏有11 具古人類的骸骨。於是,所謂的“寶藏”終於大白於天下。

走出卡茲尼,我靜靜地站在它充滿古羅馬風格的門廊前,左手是自然的“鬼斧”,右手是人類的“神工”。阿拉伯的熱風吹來,約旦,我終於找到了這玫瑰色砂礫中的遠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