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地攤經濟 重現清明上河圖榮景

報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地攤經濟成爲大陸熱點話題,起源是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他在考察山東時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煙火,和「高大上」都是中國的生機。隨後,大陸多個城市開始解封地攤行爲,市場也反應積極,多個與地攤有關的企業股票接連漲停。當然,爭議聲也隨之而來。

地攤經濟在大陸並非新鮮事物,改革開放之初,不少人正是通過「擺地攤」開啓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成爲了大陸後來蓬勃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但地攤經濟近幾年大幅減少,一是由於地攤成爲「髒、亂、差、吵」的代名詞,成爲各地城管部門清理對象。二是城市建設趨向規範化、高大上化,地攤的氣質似與之不相符。

疫情之下,地攤捲土重來,並進入了決策層視野。既是因爲疫情衝擊下,大陸低收入羣體需要維持生計的需求被看見,也是因爲地攤經濟蘊含的活力創造力被鼓勵和寬容了。從這個層面來說,對地攤經濟的新許可,體現了人本關懷和時代進步。但讓地攤經濟走得更遠、更好,需要主管官員悉心呵護,政策更要精準周延

首先,要開放、創造更多崗位和管道,讓民衆放心「擺攤」。大陸雖然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仍有大量的社會羣體處於低收入狀態。李克強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表示,大陸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這些羣體恰恰受疫情衝擊最直接、最嚴重,最需要政府照顧。通過合理放寬地攤範圍,無論是線下還是在線,都利於拓寬他們的致富管道來維持生計,走出艱難時期。作爲門檻最低的市場活動,地攤經濟在疫情下承擔着社會失業緩衝閥的作用,助於脫貧和小康。成都近日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一夜之間就有10萬人就業。微信支付發佈「全國小店煙火計劃」,也爲衆多在線線下小商家提供支持。

第二,創新城市治理和社會管理方式,讓地攤有秩序、有誠信、安全、有活力。對地攤的爭議主要聚焦在地攤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和可持續性。新地攤經濟能否永續存在,滿足供應與需求雙方的需要,取決於地攤能否呈現新的面貌。這需要城市管理部門創造靈活、人性化的治理方式,也需要地攤從業者從自我做起,提高素養

現代城市高樓林立,不缺高大上的東西,恰恰少了一些煙火氣。其實,夜市的燒烤、晨間包子鋪街邊古玩新品等等,最能撫慰凡人心。本就擴大的階層差異加上疫情期人際交往的疏離,可以通過地攤增加陌生人之間的交流、交換,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緩城市壓力、緩和社會衝突,讓生活更和諧、暖心。

從這個層面來說,讓地攤擺好是對一座城市包容性人情味的呵護,也考驗着城市治理智慧。前幾年北京清理所謂低端人口一度引發輿論發酵,其實,北京城市精神中就有「包容」一詞。當然,各地情況不一,要因地制宜,但共同點是,不要一刀切,要平衡各方需求。

第三,將地攤經濟的短期之需與中長期經濟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地攤既與民生息息相關,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大陸經濟盤中,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大陸個體工商戶截至2018年底已超過7千萬戶。他們是最基本的市場元素和活動分子蘊含着活力和創造力。近些年大陸風生水起的夜經濟、文創產業因疫情按下暫停鍵,地攤經濟可以與之深度結合成爲新的經濟和文化產業增長點。上海市已經着手建設首個園區主題夜市。

臺灣的地攤經濟發達多元。以夜市代表的地攤經濟對陸客來說是一大風景,可以體味風土人情,往往留下難忘記憶。經過多年摸索,臺灣的地攤管理在攤販、警察、民衆之間大致取得了平衡。攤販自治會也是很好的經驗,利於妥善解決攤販間糾紛、控制環境污染等。臺灣經驗可以在大陸有所借鏡

1千多年前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京城汴京的繁華景象,每個人都在其中有自己的角色、樂趣和收穫。此番地攤經濟重新登場,何嘗不是再繪《清明上河圖》的時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