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

【“十四五”教育暢想】

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全面開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我國教育事業也將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

我國教育將進入建設質量教育體系的新階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已經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如義務教育普及率已相當於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已經邁入普及化發展階段。這標誌着我國教育已全面進入後普及化階段,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已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已成爲中國教育的戰略性任務。

方面,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求加大教育投入。2019年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爲50175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額爲40049億元,連續8年佔GDP比重在4%以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相比,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佔GDP比重依然較低,這不僅體現在政府財政性經費投入上,也體現在社會與私人投入上。

另一方面,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特別是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入職學歷。從教師的入職學歷水平看,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差別很大。與世界主要國家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相比,以高中爲例,我國研究生層次的教師不足10%,而西方發達國家已達70%。由此可見,隨着中小學教師、學前教師隊伍學歷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師範教育格局要作出重大調整

我國教育將進入更加重視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階段

隨着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高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對勞動者的素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據統計,目前我國有技能勞動者1.65億,佔就業人員總量的21%,而高技能人才4791萬人,佔技能勞動者比例爲29%,佔就業人員總量的6%。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高技能人才佔比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統計顯示,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高級技工佔比高達40%~50%,德國早在2005年就已經達到了40%,美國佔比30%左右。同時,發達國家產業基礎厚實、技能人才培養工作開展較早,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經驗遠遠領先於我國,高技能型人力資本的積累也強於我國。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定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一是要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心,從過於注重高中階段教育普職大致相當,到注重高中後的普職協調發展。二是要從當前重視高職高專向更加重視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通過優質高職升格和普通本科轉型,抓緊壯大本科高等職業教育。三是要從單向度追求學校企業的合作向以企業爲主導的產教融合,從政府舉辦職業教育爲主,向行業企業辦學爲主轉變。在這裡,關鍵是要充分發揮財稅、土地政策,激勵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我國教育將進入更加重視東中西教育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強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羣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着眼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外雙循環發展戰略格局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帶來顯著影響,對於教育事業發展,則是要加強教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關鍵是要全面縮小東中西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人生公平的起點,但是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多原因,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教育基礎差、優質教育資源少,教育質量總體不高,尤其是東中西部義務教育的發展差距較大。以2019年教育經費統計年鑑數據爲例,統計顯示,在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方面,從幼兒園到普通高校等各個學段,東中西部教育事業經費投入存在較大差距。差距最大的是普通高中階段,東部地區是中部地區的近兩倍,其次是初中階段。差距最小的是普通小學和普通高校。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東中西部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尤其是西部地區高校發展的阻力較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提到,要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水平。國家要從戰略上採取重大舉措,通過5~15年的努力,以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支撐國家雙循環戰略的實施。一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努力縮小東中西部區域基礎教育公共服務的差距,在推進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另一方面,優化國家高等教育佈局,在戰略上支持中西部省份加快建設一流高等教育,帶動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梯次發展。特別是要把儘快完善調整2018年國家啓動的中西部14所部省區建設高校的舉辦體制,從“部省共建、以省爲主”,調整爲“部省共建、以部爲主”。這既是加快中西部地區建設一流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防止因部省共建導致中西部省份地方教育經費的擠出效應,進而影響其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印山民族小學學生在吹奏簫笛。胡攀學攝/光明圖片

我國教育將進入更加重視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化國土空間佈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從教育發展角度看,在都市化、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下,需要進一步推動我國城鎮教育和農村教育格局的深刻變革、深刻調整。一是推進大中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教育的協調發展。圍繞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構建新型城鄉教育關係,從辦學體制上找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有效路徑,應積極探索實施城鎮學校代管農村學校、城鎮學校“一校多區”、城鄉學校“一個法人、一體化”發展的新路。二是要防止中小城鎮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向大中城市集聚的“虹吸效應”。“縣中強,則縣域教育強”,要優化基礎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縣中”在縣域基礎教育中的戰略地位。要積極調整高中教育的統籌管理層級,由縣級爲主向省市統籌轉變,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均衡發展。

作者:張志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0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