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穩穩的幸福(“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這幾年,老年人享受到的養老服務種類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社區嵌入式小微型養老機構多了起來,助餐助潔助急助浴等多樣化養老形式火了起來,“互聯網+”打造的智慧養老平臺受到許多老年人歡迎……

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1%。完善養老護理體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缺失的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大力發展老齡事業,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

“十三五”以來,我國養老服務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普遍開展;養老與醫療、健康、信息技術等產業融合發展,業態不斷創新;從居家、社區到機構,從公辦到民辦,多元化、多層次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初步形成,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頂層設計日益完善,制度體系基本成形

在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的華雅老年人康養中心,今年83歲的謝文驊正在書畫室練字老人說:“能夠在家門口享受養老服務,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謝文驊享受的“家門口養老服務”,得益於“十三五”期間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的推行。作爲試點之一,衡陽市推行新建住宅必須同步規劃建設配套養老服務設施政府無償新建、改擴建社區養老用房等措施,積極打造小區養老“毛細血管”。一批小而美、專又精的社區養老機構逐步興起,讓老人實現養老不離家的願望。

自2016年11月到2020年2月,全國共有200多個像衡陽這樣的城市被納入試點範圍。

“十三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頂層設計,民政部等部門積極跟進,推動養老服務快速發展,初步實現了從重視機構建設向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的轉型,從補缺型、碎片化向體系化、制度化、多元化的轉型,爲構建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制度體系基本成形。從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制度,到民政部修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規範養老機構服務;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到各部門制定發佈養老機構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爲養老機構標出安全“紅線”、質量“基準線”、服務“等級線”,我國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基本成形。

――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取消對20張牀位以下小微養老機構的消防建築設計要求,取消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取消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資格審批……一項又一項簡審批、降門檻措施的實施,推動全面放開的市場發展環境基本形成。

――資金保障更加有力。“十三五”以來,中央預算內投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超134億元,中央財政投入50億元支持開展包括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在內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2014年至2019年,民政部累計投入本級彩票公益金85.46億元支持地方養老服務發展。在中央財政資金逐年加大投入基礎上,社會資金投入更加踊躍。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政策已實現整體性突破,對推動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養老需求,聚焦高質量養老服務,起到了關鍵作用。”南京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閩鋼說。

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加快優化

九旬高齡的周奶奶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牛街西里,平日裡最喜歡到家附近的社區養老驛站,享受助浴服務。

“家裡衛生間小,老人洗澡不方便,這個驛站離家近,空間大,設施先進,洗得舒服。”家門口有這樣一個社區養老驛站,周奶奶的女兒也很高興。

這個佔地600多平方米的養老驛站有8張日間照料牀位,康復區、餐廳、閱讀區、活動室、助浴間等設施一應俱全,附近社區老人的服務需求基本都能滿足。從2016年啓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試點至今,北京市已建設起1000多家這樣的養老驛站,政府無償提供場地支持,由專業化養老服務企業負責運營,着力打通大城市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

在江蘇省南京市,爲破除養老機構“一牀難求”問題,當地開展“家庭養老牀位”建設,通過一鍵呼叫等設備,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養老護理員上門護理服務。

“像這樣的家庭養老牀位,南京已設置5000多張,相當於新建50家中型養老機構。”南京市民政局局長蔣蘊翔說,不僅如此,政府還給符合條件的困難老人家庭按照2000元標準進行適老化改造,“算下來,比住養老院便宜多了。”

“照料很周到!”享受着養老中心貼心的服務,年近八旬的江西省興國縣良村鎮西嶺村失能老人郭爺爺說。爲解決農村失能特困老人長期照護問題,興國縣創新實施公建民營、集中供養的方式,通過以獎代補、給予經費補貼引入有專業護理能力和醫養結合條件的團隊,將失能、半失能農村特困老年人集中養護,保障全縣失能特困老年人享受優質服務。

“十三五”以來,我國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加快優化。截至2020年2月,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總數達19.6萬個,牀位761.4萬張,其中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6.2萬個,佔比82.7%。截至2019年底,全國民辦養老機構佔比達54.7%,牀位數佔比達57.6%,提前完成“十三五”民辦養老機構佔比不低於50%的發展目標。我國基本建立起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爲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服務日趨精細化、多元化、智能化

人工智能陪伴機器人、智慧護理牀、遠程監測手錶……“十三五”以來,隨着養老市場的繁榮發展,智能化適老產品正走進千家萬戶。

“您好,王阿姨,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一家養老院調度指揮中心,話務員於倩正在與獨居老人王阿姨視頻連線。爲解決老人居家養老但子女不在身邊的難題,當地創建了由政府主導、企業加盟、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虛擬養老院。

在虛擬養老院的藍色大屏上,實時播放着養老服務的運行狀況,實時監控、遠程醫療、大數據分析……“通過虛擬養老院的‘信息服務+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平臺,我們能及時掌握老人健康等各項數據,爲他們及時準確地提供定製服務。”城關區虛擬養老院院長秦田田說,“互聯網+”爲老人的養老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十三五”以來,養老服務更趨精細,更趨多元。

在江蘇蘇州,當地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增設家庭夜間照護牀位,解決居家養老夜間照護難題;在杭州、成都等地,通過大數據建立老年人需求評估體系,推動實現養老服務供需的有效對接,爲老年人提供精準分類服務,養老服務正向着個性化精準服務升級……新時代,更加精細化、多元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正讓老年人走向更幸福的生活。

“十三五”以來,養老服務領域改革“實招”“硬招”不斷落地,爲老年人托起穩穩的幸福。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美好願景,正化爲一幅幅現實的幸福圖景。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