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國際經貿空間的新思路

高雄港。(中央社記者董俊志攝)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韓國瑜兩岸經貿政策採審慎進取態度,大體延續馬政府時代,以農漁外銷、ECFA後續協商、產業合作等傳統領域爲主,但強調庶民分享兩岸和平紅利,希望對兩岸經濟紅利分配不均問題有所糾正,卻未就「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經區)」,及21世紀新經濟時代,如何實現兩岸優勢互補有所着墨,實屬缺憾

李登輝時代曾規畫亞太營運中心」,卻因當時兩岸政治氛圍與「戒急用忍」政策而夭折。馬英九時代重新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戰略,同樣因爲太陽花和民進黨執政而擱置。今年4月,藍營縣市長集體登報聯署支持建立自經區,國民黨籍立委重新啓動自經區條例立法程序,但綠營早早點燃反中輿論戰火,自經區議題再度被惡意抹紅。

真正爲臺灣找出路、爲百姓謀福祉、爲兩岸關係尋解方,應該重新思考和審視自經區議題的價值,提出「升級版」的臺灣自經區戰略規畫,進而實現「融合兩岸、對接國際」的政策目標。

首先,自經區應該與大陸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共建交流合作機制,成爲兩岸融合發展先行試驗田。目前大陸實行的「兩岸融合發展」其實僅限於「單向融合」,換言之,只是爲臺灣民衆和企業「融入」大陸經濟社會提供製度配套。但由於兩岸體量差異與深層政治矛盾,臺灣社會對「雙向融合」仍有顧慮,藉助大陸自貿區戰略,將臺灣自經區與大陸自貿區先行融合,不妨可作爲兩岸探索雙向融合的思路之一。

自貿區是習近平時代大陸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代表作」。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首創,目前已有6批19個自貿區掛牌運營。在廣度上,自貿區深入中國內陸省分,如河南、四川、雲南等地,在深度上,自貿區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上海臨港片區可接入國際網路海南全境設立「自由貿易港」都是典型案例

以大陸自貿區爲依託,臺灣若設立自經區並參與兩岸融合,將在3個面向大有可爲:第一,ECFA服貿、貨貿條款可先在臺灣自經區範圍生效試行,與其他地區增設「安全閥」,不會衝擊到全臺各行各業。第二,臺灣自經區可以與大陸自貿區「精準融合」,即融合試驗只嚴格限於兩岸各自的自經區或自貿區範圍內,試驗期內不外溢至其他地區,若試驗效果良好可向外推廣。第三,參照中國與新加坡共建蘇州工業園區的模式,在崑山廈門、海南共建「兩岸自由經濟融合示範區」,臺灣商業、科技、法律乃至治理人才都可以平等參與示範區的制度設計和運營管理。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上海市委書記任內接受專訪時表示,建設自貿區需要遵守「3個不做」:絕不允許走私、偷稅漏稅;絕不允許涉及黃賭毒;絕不涉及意識形態。兩岸融合歸根到底需要解決意識形態層面隔閡與矛盾,最終實現心靈契合,而經濟社會治理層面的融合就是最佳切入點,因此臺灣自經區與大陸自貿區先行試驗「治理融合」,對未來的兩岸融合與和平統一必將大有裨益。

其次,臺灣設立自經區,也是跨越兩岸政治外交難題、尋求臺灣國際經貿發展空間破題之舉。朝野大黨都把對外洽籤FTA、參與區域經貿整合作爲主要政策或政見,但客觀現實,沒有大陸的同意、沒有穩定的兩岸關係,臺灣很難拓展國際經貿空間,即便是馬政府時期亦然。若臺灣境內設立多個自經區,又在兩岸關係有所改善的情境下,臺灣可以自經區的名義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簽署FTA,在自經區內享受優惠待遇。如此一來,臺灣就能真正實現擱置政治爭議、務實拓展空間的「發財外交」。

無論對於紅、藍、綠哪一方而言,兩岸政策都不應陷入思維窠臼,愛臺灣、讓臺灣人民過好日子纔是最終目標,需要拿出自信與創意。各政黨應該摒棄意識形態,重視經濟與生活。升級版的自經區方案,既能夠成爲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樣板,亦能夠成爲臺灣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新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