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存款潮起又潮退 成臺股ETF錢潮一大助力?

臺股ETF示意圖。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外幣存款2021~2022年潮起、2023年又潮退,市場有一派人認爲,臺美元存款餘額結構的改變,影響了國人財富管理的投資行爲,尤其是2023年下半年臺股起飛,民衆從外幣存款搬離,換成滿手新臺幣時,省去存股問題的ETF自然是最佳選。

據金管會統計,外幣存款2021年、2022年全年各大增了逾1.3兆元、及近1.8兆元,分列史上次高和新高,合計這兩年暴增了逾3兆元,其中一大主因是這兩年臺幣匯率年均價約28~29元兌1美元的偏強態勢,加上預期升息,帶動全民瘋外幣存款,美元計價的商品也大熱賣。

但2022年下半年情勢已開始翻轉,臺幣一路貶值、貶破31元大關後,存戶開始將之前低檔買進的美元做獲利了結,換回臺幣,2023年下半年臺股走強、殖利率又名列全球前茅,入手容易還可省去挑股麻煩的ETF,成了去化滿手臺幣者的最佳管道。

那麼,爲何國人聽到「月配」就瘋了?市場認爲,這應與臺灣長期低薪、低利率的結構性環境有關,也說明了爲何市場「高息定存商品」,長期不墜的關鍵原因。

國人愛高息,衍生了如類定存保單、月配投資型保單、高息海外債、存股,甚至到這波臺股月配息ETF狂潮,只要出現「配息、高息」等概念的關鍵字,給人一種:每月/年可替自己加薪的迷思,商品背後結構到底是甚麼,似乎對這些人來說,就沒這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