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泄內容無誤!2023諾貝爾化學獎 3學者量子點研究同享桂冠

諾貝爾化學獎4日揭曉,由3名學者巴汶帝(螢幕左起)、布魯斯、艾吉莫夫同享殊榮。(美聯社)

(20:21更新)諾貝爾化學獎已於臺灣時間週三(4日)傍晚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由巴汶帝(Moungi G. Bawendi)、布魯斯(Louis E. Brus)、艾吉莫夫(Alexei I. Ekimov)共享殊榮,彰顯其量子點(Quantum Dots)方面的研究成就,1100萬元瑞典克朗的獎金由3人均分。三名得獎人與稍早瑞典媒體報導皇家科學院疑似外泄的名單完全相同。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說,名單提前曝光「深表遺憾」,原因暫未明。

諾貝爾獎官網說明,新的研究可用量子點產生極小的彩色光,用以加快化學反應,或者爲外科醫生照亮腫瘤組織。未來,量子點可以爲柔性電子產品、微型感測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以及加密量子通訊做出貢獻。

62歲的巴汶帝(Moungi G. Bawendi)1961年出生於法國巴黎,雙親是法國人與突尼西亞人,在法國、突尼西亞、美國成長,目前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巴汶帝當年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指導人是布魯斯。

布魯斯(Louis E. Brus)1943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今年已80歲,目前是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78歲的艾吉莫夫(Alexei I. Ekimov)1945年生於俄羅斯(當時爲蘇聯),1999年移居美國,目前任職美國奈米晶體科技公司(Nanocrystals Technology)首席科學家。

評選委員會指出,物理學界長期已之奈米粒子可能產生的量子效應,但此前「不可能在奈米維度雕琢」。1980年代初期,艾吉莫夫在有色玻璃之中依照尺寸製造出量子效應。幾年後,布魯斯率先證明「自由懸浮在流體中的粒子中也存在取決於尺寸的量子效應」。1993年,巴汶帝在量子點有了革命性的成果,產生近乎完美的粒子,在此之前,量子點並不完美也不均勻,難已應用於實際科學與工程領域。

臺灣科技部網站說明,量子點是準零維的奈米材料,由少量原子構成。粗略地說,量子點3個維度尺寸都在100奈米以下,外觀恰似一極小的點狀物,其內部電子在各方向上的運動均受侷限,所以量子侷限效應(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特別顯著,又被稱爲「人造原子」(artificial atom)。

尷尬的是,就在「開獎」之前幾小時,負責評選得獎人的瑞典皇家科學院疑似出包。瑞典媒體報導,學院在一封電郵揭露本屆化學獎表揚「量子點的發現與發展,這些奈米粒子非常小,決定了它們的性質」,甚至直接披露電郵列出本屆得獎者是巴汶帝(Moungi G. Bawendi)、布魯斯(Louis E. Brus)、艾吉莫夫(Alexei I. Ekimov)。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迴應,瑞典皇家科學院「搞錯了」,評定會議在中歐時間上午9點30分(臺灣時間下午3點30分)開始,得獎者尚未確定。臺灣時間下午5時45分記者會開始,到了名單揭曉的那一刻,竟然真的與疑似外泄內容一字不差。

此事自然也成了化學獎得主揭曉記者會的媒體提問焦點。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艾利格倫(Hans Ellegren)說,名單提前外泄實屬不幸,深感遺憾,原因暫時未明。他強調,推薦、評選過程十分漫長,而且必須等到對外公佈得獎人當天上午(歐洲中部時間)瑞典皇家科學院全體會員集合開會評選,纔有真正的結果。

巴汶帝受訪時說,他接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電話之前完全沒聽說名單外泄的消息:「我是被瑞典學院吵醒的,原本睡得很熟。」他形容第一時間得知獲得諾貝爾獎的感受是「非常意外,昏昏欲睡,吃驚不已,出乎意料,備感光榮」。他直言,量子點是「從一開始就有很多人做出貢獻的領域」。

諾貝爾化學獎自1901年起頒發,至2023年頒獎115次,其中27次由2人共享,歷來僅8名女性獲獎。史上諾貝爾化學獎有2人兩度獲獎,分別是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1958年、1980年)、美國學者夏普里斯(K. Barry Sharpless,2001年、2022年)。最年輕的得獎人是1935年得主周利歐(Frédéric Joliot),當時35歲。最年長的得獎人是2019年得主「鋰電池之父」古德諾(John B. Goodenough),當時高齡97歲。

諾貝爾獎六大獎項,日前已先後公佈生醫獎、物理獎得主。化學獎週三揭曉後,週四、五依序公佈文學獎與和平獎得主,經濟獎得主下週一出爐。今年每個獎項得主獎金1100萬元瑞典克朗(將近1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