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建設五載,港人逐夢同航

(原標題:灣區建設五載,港人逐夢同航)

中新社香港2月17日電 題:灣區建設五載,港人逐夢同航

中新社記者 戴夢嵐

見到大灣區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李楠時,她正和樂手們緊張排練。這個春節,大灣區管弦樂團參加了由紫荊雜誌社和深圳市特發口岸服務有限公司承辦的深港五大口岸文化快閃活動,爲春運旅客送去音樂祝福。目前樂團正在籌備即將在福田口岸和蓮塘口岸舉行的兩場快閃演出。

“作爲以‘大灣區’爲名的樂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滋養着樂團的成長。”李楠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樂團成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在大灣區融合發展各項舉措的推動下,吸引了灣區多個城市的優秀樂手加入;除香港外,樂團還在深圳、珠海等城市舉辦音樂會,成爲展示大灣區管絃樂的一個平臺。

2023年香港和內地全面恢復通關,深港口岸見證着大灣區民衆“北上”“南下”雙向奔赴。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統計,去年全年有5334萬人次香港居民前往內地。隔一兩週就會去一次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楊波就是“北上”港人中的一員。

楊波告訴記者,過去一年自己到過廣州、中山、佛山,不過去得最多的還是深圳。現在交通方便,在香港下班後去深圳吃個火鍋、燒烤,再回到香港,也是完全現實的。

他回憶,去年有一次去深圳想避開扎堆的港人,於是選擇較爲偏遠的坪山美術館,結果到了之後發現那裡也有很多香港遊客。他感慨,“現在香港市民到深圳遊玩愈發明顯,個人覺得兩地融合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了。”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公佈。5年來,越來越多像李楠、楊波這樣的香港居民,在大灣區生活、學習、就業、創業,爲人生打開更多可能。

11年前,香港青年麥智恆從香港紅磡乘坐廣九直通車去廣州中醫藥大學報到時沒有想到,當年香港到廣州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如今已縮短爲最快只需48分鐘。而這,只是大灣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麥智恆說,本科畢業後,他回到香港浸會大學讀完碩士,留港工作。2021年9月,他重返廣州中醫藥大學,師從廣東省名中醫攻讀中醫內科學博士學位。作出這樣的人生選擇,既是對廣東省中醫藥產學研水平的認可,也是希望乘上灣區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東風,在創業浪潮中闖出自己的天地。

2022年9月,麥智恆在深圳市光明區成立了深圳市同得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營使用新古方研發中醫藥健康食品。受惠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公司在香港工廠生產的產品可以零關稅進口到內地,在大灣區市場迅速打開局面。

麥智恆說,現在香港、深圳和廣州都是自己的家。去年,他獲聘爲深圳市首批“大灣區職場導師”,他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更多香港青年,幫助他們在灣區逐夢、築夢、圓夢。

“儘管綱要公佈5年來受到‘修例風波’、疫情等因素干擾,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履不停。”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會聯合會理事長黃國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這5年,香港工聯會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的5個服務中心的服務領域大大擴展。

他表示,綱要公佈前,服務中心接到的大多是港人短期“北上”旅遊中的應急求助,現在服務中心的業務範圍拓展到港人跨境養老、內地醫保報銷、買房置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期待下一個五年,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民生方面的融合發展更加深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動更加便捷,早日建設成爲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