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聲新年音樂會,用音樂傳承文化,臺灣的聲音大放異采

除了國外天團舉辦的新年音樂會,灣聲樂團的多元演出,也開始在新年度的開始,提供樂迷新的選擇。(灣聲樂團提供)

編按:今年元旦,臺灣有一場別開生面的新年音樂會,由金曲獎得主李哲藝帶領灣聲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結合人聲、竹笛泰雅古謠歌仔戲及京劇,用音樂傳遞對這片土地的希望。資深媒體人、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對此提出他的觀察與期許。

灣聲一直期許跟國際各大新年音樂會比肩並列。今年因爲疫情關係,臺灣新年音樂會恐已取得世界唯一的紀錄。在爆滿的國家音樂廳中,人人戴着灣聲防疫口罩聆聽的場面,亦可列入歷史性的圖騰。

透過電視與網路傳播,這項紀錄將成爲2021的第一道希望之光,讓世人看到音樂如何團結一方百姓、給出了力量

灣聲新年音樂會。我要談的不是單純欣賞音樂,而是拉到文化再創與激活人心的高度來看。

首先是灣聲在李哲藝的豐沛創作能量及音樂才華下,成功啓動了文化再創的風氣。爲什麼不只是本土音樂的經典音樂化而已?而可以拉到文化的層次?這就涉及音樂在人身上會留下的遠比音樂本身還多。

有人說過,每個人在15歲到25歲聽過的音樂,會他的影響一輩子。這個說法簡單說明了人類吸收音樂作爲構建自我意識的重要層面。如同今天演奏的曲目,在第二部分的〈臺灣電影交響組曲〉中,第二及第三樂章特別令我感動,因爲它們正跨過我的青春期,在音樂中讓人追溯一生性格的元素原來是埋在樂音中的,《黃飛鴻》的〈將軍令〉、《七匹狼》的〈永遠不回頭〉,是多麼與年輕時的經歷共振呼應,至今聽來猶熱血澎湃、甚至熱淚盈眶。相信跟我同一世代的人都少不了這樣的感動,因爲它是深植於心的核心記憶

金曲獎得主李哲藝(中)帶領灣聲樂團,結合竹笛、泰雅古謠、歌仔戲及京劇等跨界藝術,推出別具臺灣特色的新年音樂會。(灣聲樂團提供)

李哲藝與藍祖蔚的搭檔,講活了電影,演奏出跨世代文化基因,讓這塊土地不同世代的人的青春都連成一條血脈,如藍祖蔚說的:「無論乘着黑潮北漂原住民、唐山過臺灣的漢族,都會愛上這塊土地。」李哲藝用創作將文化中的感情密碼再度擴充放大藉由經典音樂的演奏形式,凝聚人心,世代傳承,已超過音樂本身,由第一樂章到第四樂章,涵蓋了由日治到現在的各個世代,一直到〈那一年我們共同追的女友〉及最近的〈孤味〉。

此外,這次音樂會,排灣古謠、京劇、歌仔戲同登殿堂,與古典演奏應和,證明只要是文化的傳唱,灣聲都可以融入壯闊的經典音樂世界,而帶來文化的串接傳遞。

其次,這場音樂會激活人性的原力。一位藝術家告訴我,他看書時一定要放莫札特的音樂,因爲它會讓閱讀呈現更立體、躍然紙上。另外江賢二則以德布西的音樂作畫,把音符化成圖像。由此可知,音樂可以激活人腦中的連結通道,得到人心更大的力量。我看李哲藝的編曲技巧具有非常文學性風格,他讓不同音部樂器、國樂器、管樂器都能適切的鑲入人心中文化記憶點的要害,堪稱是每首曲子在譜寫一篇歷史感性的詩篇。

臺灣二十四節氣,以竹笛擔綱,任重笛音盤旋高亢及低吟鳴唱,演繹出時間與土地的流轉、技巧氣勢讓人歎服。心向天明音樂渾厚爲主,正是表現臺灣在疫情中的羣策羣力風雨同舟的氣概並向防疫英雄致敬。在女高音林錦如同樣渾厚的嗓音中,表現了2020年臺灣的集體力量。

李哲藝的編曲功力不只在音樂,更在呈現文化氛圍,特別能激勵人心。

這方面我覺得李哲藝詮釋李泰祥的音樂特別用情至深,他在兩首陽剛的樂曲中夾了李泰祥替電影歡顏做的主題曲,這段百轉千回(可惜短了點)非常昇華臺灣人的柔情一面帶來原始的生命力。

李泰祥因爲胡慧中之美做了永不衰退的絕美,他在出唱片時在封套上寫了一段悶在心裡許久的話,也是迴應楊祖珺早先交給他的課題:「我再也不能忍耐了,音樂家應該真正行動的時候到了……我決心要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走入羣衆,寫出有風格,也能表現我們在大衆生活裡最動人、精緻的感情,寫出衆人的歡喜悲哀,和對時代的感覺,並融合文學,透過大衆歌曲的形式,帶給羣衆、走入生活。」。

我覺得這段話來講灣聲樂團及李哲藝,也絕對成立。

其三,灣聲新年音樂會,超越了國際新年音樂會的維度,它有效反映了臺灣多元文化的兼容性,唐美雲的歌仔唱腔仍然匹敵整個交響樂團、唐文華的京劇唱腔用來唱流行歌曲依舊跳耀於衆多樂器的和鳴破雲而出、泰武古謠傳唱即使只有獨唱時亦可破空開出音域凌駕於衆聲和鳴之上,這樣的場面在其他地區的新年音樂會都是絕無僅有的。

灣聲樂團的各個音樂家實力都是一時之選,作曲極具文化格局、指揮更是立體,甚至連全場聽衆都納入指揮,合唱《梁祝》的〈大牛〉及鄧雨賢的〈望春風〉。

臺灣新年音樂會,光是這三個特色就決定它不是普通的音樂會,根本就是以音樂提振世代文化接軌、創造人人心連心場域的整體藝術。恭喜灣聲。你做到的遠比音樂還多。

(本文作者爲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