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2022年美國外交的困厄之局

社評

上週白宮例行記者會中,反應敏銳、辯才無礙的發言人莎琪,竟對記者詢問拜登總統執政一年來的外交政策成就詞窮,只能實問虛答:「這是很好的問題,我需要深思熟慮,要跟總統討論一下。」其實這就是拜登元年對外關係動盪不安的真實寫照,也同時預警,2022年美國外交將是顛簸困厄之局。

美國無法兼顧多條戰線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明確表示,美國將利用威懾及外交手段,竭盡一切所能不讓中共武裝統一臺灣發生,但美國學術界及媒體多認爲,拜登政府備多力分,不但將面對與俄羅斯、中國關係的危機,北韓及伊朗緊張情勢也將升高,;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最近公佈美中臺「三邊二軌」對話內容,與會人士認爲臺海現狀正加速惡化,三邊釋放出的訊號都被錯誤解讀。種種跡象顯示,受到美中臺關係連動影響,明年臺灣的對外形勢難以樂觀。

民進黨再度執政,基於臺灣主體意識及維護政權目標,「抗中保臺」成爲最廉價政治工具,對外關係及臺灣安全則託付給美國,也因此喪失洞察國際現實的能力,當美國無法同時因應中國與俄羅斯兩條戰線,更因北韓與伊朗而捉襟見肘,臺灣的安全利益何在?美國學者專家對此憂心忡忡,民進黨政府卻毫無警覺,仍高枕無憂。

回顧過去一年,拜登在外交領域確實表現不凡,多邊主義取代單邊主義,「美國回來了」受到盟邦及夥伴的熱烈歡迎,但這只是清理戰場,修補川普造成的傷害,充其量是恢復正常,無法轉變世界局勢及秩序。其中,倉促從阿富汗撤軍重創美國的威信與地位,拜登親自倡議的「民主峰會」雷大雨小,連莎琪都無法視爲外交成就。

拜登承襲了以戰略競爭、壓制中共崛起爲首要目標的外交政策,強調以「實力地位」出發及加強盟邦與夥伴關係。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推翻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決定、改善與「北約」(NATO)關係、強化「四方安全對話」(QUAD)、乃至組成「美英澳同盟」(AUKUS),全面建構以美國爲核心的反中聯盟,但中共與俄羅斯仍然大膽挑戰美國影響力,加上全球因應新冠肺炎及氣候變遷缺乏充分準備與合作,令人懷疑多邊外交的效能。

拜登自詡是外交權威,也展現強烈企圖心,但外交不能脫離國內政治現實,「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因民主黨參議員曼欽一人卡關,嚴重傷害拜登的威望;如再加上通膨失控、債務高築等不利因素,民主黨可能在明年期中選舉中失去國會多數地位,甚至共和黨在2024總統大選捲土重來,都將壓縮美國外交政策的實力與彈性。

民進黨政府喪失主導權

拜登外交政策過度強調製度與意識形態、軍事威懾及外交制衡,經濟層面的考量不足。韓國拒絕配合美國抵制北京冬奧,文在寅總統毫不保留地表示,韓美同盟是韓國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根基,韓中關係則是經濟領域的重中之重。日本更是扭捏作態,最新說法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決定不派官員出席北京冬奧,這些都彰顯了,軍事力量固然有嚇阻作用,經濟實力更是「硬道理」,但拜登政府迄今無意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對於美中貿易談判也無法果斷處理,成爲美國整體對外關係的最弱一環。

在這個脈絡下,臺美關係也出現同樣的迷思,都聚焦美國的安全承諾、軍力部署及軍備支援,實質關係的深化已淪爲口號。11月率團訪問臺灣的聯邦參議員康寧表示,美國要擴大視野,動員國際社會全面努力強化臺灣經濟韌力,而不只是武裝臺灣嚇阻中共攻擊。「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主張美國採取「戰略清晰」策略,也應與臺灣談判自由貿易協定(FTA),幫助臺灣分散經濟風險。但臺灣雖然開放美國萊豬進口,美國貿易代表署仍無意願展開FTA諮商或談判,也弱化了臺灣對抗中共威脅的力量。

面對來自各方的挑戰與威脅,拜登政府勢必全面檢討評估現行安全承諾,在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之下,唯一清晰的是臺灣安全仰賴美國決策,民進黨政府已喪失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