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教改這盤棋

旺報社評

大陸推出教育「雙減」政策,引起股市重挫與資本市場震撼,但也代表大陸教育改革進入深化期。整頓校外補教業是教育改革大棋的開始,如何強化公立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均衡,將是施政重點。從整治學區房亂象,到推動教師跨校、跨學區流動等近期推出的措施來看,一個更爲公平的教育改革遠景逐漸清晰。

學區、名校的惡性循環

首先,大陸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長期而言對社會穩定不利,亟需透過綜合性改革手段予以紓解,因而官方出手整頓補教機構、學區房亂象等教育不公平現象。2020年的統計顯示,大陸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約20萬所,校外補教機構總量高達40萬所,形成大陸中小學教育「雙軌」現象。不僅如此,許多補教機構在學校搶生源,進行超前教學,嚴重衝擊學校教學規畫。一定程度上,教育變成家庭資源的「軍備競賽」,畸形競爭成爲普通家庭的壓力來源,不僅損害教育公平,更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學區房亂象則與教育資源失衡形成惡性循環,北京16個市轄區中,西城區、海淀區房價最高,與其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密不可分。統計顯示2020年北京大學入學考試共80位700分以上頂標學生,其中海淀區57人,佔比71.25%,西城區有14人,佔比17.5%。北京今年對這兩區執行了嚴厲的「多校畫片」政策,即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學校,「買房」不再與「進入名校」畫上等號。

加強國民基本義務教育應當是此輪教改的重心。「雙減」政策是針對大陸近年「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做出的重要部署,希望透過強化公立教育來破解。事實上臺灣亦有「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教育部推行108課綱,號稱要爲學生減負,但據師生反映,實際結果是校外增負。國中基測的成績仍爲升學的主要依據,學生壓力未減,愈補愈兇。數據顯示,臺灣國小學生平均每10位有7人蔘加補習。在教育應試體制不變的前提下,一味強調減負,的確會造成反向效果。望子成龍是華人社會的普遍現象,家長希望給小孩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教育改革必須面對家長的期望,而國民基本義務教育應對此擔起責任。

大陸正積極建立新機制,增加國民基本教育供給。如推動更多的教師跨校、跨學區流動,輻射優質教育服務;提升學校課後服務,以改變先前學生課後時間多被補教機構佔據的現象;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準,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學校間的教育水準差距等。大陸未來應該還會發布更多政策,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優化評價才能對症下藥

再次,健全評價體系應爲教育改革的方向。考試固然公平,但「唯分數論」和「唯升學論」的極端化和絕對化,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大陸校外補教機構近些年來爆發式發展,與教育評價標準過度單一密切相關,正是分數需求催生了補教機構的野蠻擴張。改變教育評價機制才能對症下藥。今年3月,大陸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發佈《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希望能夠優化評價方式。

教育決定個人前途,教育制度決定社會階層流動的公平性,儘管大陸大學錄取率高達8成,但學歷主義盛行,名校的畢業薪資與名位遠遠高於普通學校,農村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輕人,考上名校是跨越階層、城鄉、地域的唯一途徑,把教育改革放在社會公平改革架構內思考,確有其必要。

快速變遷的社會與經濟,讓民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惶恐。俗話說,站在風口上的豬都能飛,父母都唯恐孩子錯過機會,面臨向下流動的命運。這纔是大陸家長爭相給孩子補習的最根本原因,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要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

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從上到下的系統規畫與重點突破。希望大陸這盤教改大棋能展現釜底抽薪的規畫能力,不但可以爲製造業升級培育出具創造力的人才,也能打破階層藩籬,讓社會流動更公平,國家可以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