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建立以臺灣爲中心的中國認同

報社

拜登總統就職,前國務卿蓬佩奧的種種作爲已成過去,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表達了他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立場:「當國際組織不需國家身分就能成爲會員時,臺灣應該成爲會員;至於需要國家地位的組織,臺灣應當還有其他參與方式。」布林肯的話很白,也就是說,拜登政府並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這對民進黨而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一箇中國是國際社會的硬框架

川普時期,民進黨口口聲聲說「臺美關係新高點」,其實臺美關係向來融洽,許多美國邦交國尚未享受到的措施,例如免籤,臺灣已可以優先適用,在實質的互動上,臺美也沒有什麼問題。民進黨所謂的「臺美關係」,是以美國對臺灣的官方承認作標準,美國越接近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臺美關係就是越好。

依據這個「民進黨標準」,拜登上臺,顯然臺美關係是退步的,而且是退步到2004年美國前國務卿鮑爾公開聲明「臺灣不是主權國家」的程度。布林肯如此露骨表態,民進黨希望爭取到的臺灣主權承認,也無法再自欺欺人。

「一箇中國」是國際社會的硬框架,在這個框架之下,國際社會不可能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臺灣在體育活動上是「中華臺北」,在WTO是「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民進黨對臺灣的傷害在於,改變不了這個現實框架,卻操作年輕世代仇恨敵視這個框架,這種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錯亂,在臺灣內部產生對立與撕裂,讓原本和諧、善良的臺灣社會充滿了戾氣與忿怒。

要緩解這樣的撕裂,民進黨必須向現實靠攏,說直接點,也就是向「一箇中國」靠攏。《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中華民國也是中國,民進黨接受了「中國」這個符號,才能引領檯灣在國際社會站穩腳跟

就好像上海人認同上海,臺中人認同臺中,臺灣人認同臺灣,是天經地義的事,「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並不衝突。上海人是從上海看中國,臺灣人當然也可以臺灣爲中心,去看待整個中國。若民進黨能夠建立「以臺灣爲中心的中國認同」,那麼臺灣內部的種種對立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這個認同中,最內圈是中華民國治權所及的2300萬臺灣人民,我們有着共同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休慼與共;再外圈是中華民國主權所在,兩岸四地的14億中國人民,雖然國家尚未統一,但兩岸四地當能共存共榮,相知相交;再最外圈,則是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我們平等互惠,生活在同一個地球。

不該爲下兩世代臺灣人民做決定

民進黨參與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明確寫着「國家尚未統一」,也就表示「國家將會統一」;再考量兩岸的量體差距,「兩岸會不會統一」其實是假議題,真正的命題是「兩岸如何統一」。因爲,究竟我們選擇的是兩敗俱傷的戰爭,還是心靈契合的和平?如果選擇的是戰爭,還需要談嗎?

只要換位思考,就知道北京是不可能放棄統一,但從種種跡象來觀察,對岸也的確堅持着和平統一,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走到兵戎相見。

臺灣人民不信任「一國兩制」,其實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存在着「一國多制」,例如波多黎各之於美國,格陵蘭之於丹麥。重點不在於「兩制」,而在於臺灣人民是否信任統一後的中國執政當局,能保證臺灣的高度自治地位,讓臺灣人民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

這種信任,是需要透過時間來建立的,現在不信任統一,不代表10年後、20年後也不信任,民進黨不需要爲下兩個世代的臺灣人民做決定,而是應該讓臺灣人民永遠有「做決定的機會」。

北京願意以「王道」對待臺灣,用交流交心來爭取臺灣人民對和平統一的認同,民進黨何必以「霸道」,用「堅壁清野」來阻絕臺灣人民思考「和平統一」的選項民主,就是人民做主,而做主的前提,是所有的選項能夠被公平討論。

臺灣本島到大陸的最短距離130公里,到美國西岸卻要11000公里,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也註定了臺灣難以脫離「中國」而獨自存在。愚者不知變通,徒然抱怨外在環境的艱困,智者通權達變,審時度勢,就不知道蔡總統是想當哪一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