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和戰 繫於雙邊集體智慧

旺報社評

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日前接受專訪,臺灣媒體偏重他對武統及中共二十大將推出對臺新政等表述,卻忽略他對過去1年臺海形勢的基本判斷與未來對臺政策大方向。孫亞夫認爲,2021年兩岸政治關係嚴峻複雜,並出現新一輪緊張,但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往還是在繼續進行,而且還有一些好的成績、好的消息。

綠營搞抗中 翻不了天

這句話其實是孫亞夫專訪全文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也可以視爲中共對臺決策層對目前兩岸情勢的總體認知。從中共擅長的辯證法來分析,孫亞夫提到去年兩岸關係在政治上「嚴峻複雜」,無疑是「不好」的一面,但在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上卻存在「好的一面」,透露出大陸高層對兩岸關係的觀察相當冷靜,並沒有因臺灣內部藍綠消長或美方不斷加碼的挺臺動作,而產生悲觀、盲目的判斷。對比臺灣乃至國際輿論對新一年兩岸情勢普遍悲觀的預期,陸方表態反而頗有幾分胸有成竹、閒庭信步的感覺。

換言之,當北京認定目前兩岸關係在經濟、文化、社會方面「還不錯」,那麼就完全不會滋生「武統」焦慮或衝動。至於如何處理「嚴峻複雜」的政治層面,相信北京還會延續過往「遏獨」措施,甚至在軍事、外交、輿論等領域,加大對民進黨及西方親臺力量的打擊或施壓。同時,如孫亞夫所言,兩岸仍有「談」的可能性,陸方留下回旋空間,期待臺灣重回九二共識恢復對話。

爲何陸方有足夠的底氣?原因就在經濟。民進黨重新執政6年來,兩岸經貿依存度持續上升,去年臺灣向陸港澳出口總額佔42.3%,對大陸貿易順差達到1047.35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在中共眼中,經濟決定政治,臺灣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從根本上保證了大陸對臺「主導權」和「主動權」,也決定了民進黨政府的「抗中」充其量只是「小打小鬧」、翻不了天。。

臺灣社會,尤其是民進黨政府,應該從孫亞夫對兩岸情勢的基本判斷中,得到有價值的訊息。首先,由於美中、紅綠之間存在結構性的分歧乃至衝突,故大陸在兩岸政治關係論述上,不可能做出調整或改變,臺灣不需要對大陸的「硬話」太在意,而要注意大陸對維持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的意願未變。其次,民進黨政府雖在政治上遭到大陸強力批判,但蔡總統、陸委會一直強調兩岸交流不會關上大門、走回老路,務求經濟、社會關係穩定,相信北京對此也有所認知。可見,在兩岸政治分歧、對抗一時難解的情形下,共同維持兩岸既有的經貿、文化和社會連結,已經成爲兩岸執政者心照不宣的默契。

經濟關係 沒本錢樂觀

有鑑於此,兩岸雙方應該建立起「兩個基礎」的認知:第一,經濟、社會、文化的密切交往,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基礎;第二,基於雙方憲政體制共同規定的兩岸政治定位,是兩岸政治對話的基礎。前者組成了兩岸關係現狀的「下層基礎」,後者則構建起兩岸關係走向的「上層建築」,兩者存在着先後邏輯關係。目前紅綠執政者在「第二個基礎」上難有共識,但至少應在「第一個基礎」上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

然而,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往的基礎,並非從天而降的恩賜,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恆產。中美關係的前車之鑑,就值得汲取和深思。過去很長時間談及中美關係,往往有兩句話,第一句是「中美好不到哪去,也壞不到哪去」,第二句是「經貿是中美關係壓艙石」。結果就在近幾年,川普的貿易戰、美方科技、金融對中封鎖,導致雙方經貿基礎瀕臨雪崩,中美交惡之遽變,超乎所有人預料,也徹底顛覆了原本對中美關係的定性。

兩岸關係亦然,表面上「下層基礎」仍然牢固,實則危機四伏。遭到連續2年疫情困擾,兩岸民間自下而上的經濟、社會、文化交往早已陷入停擺狀態,亮眼經貿數字背後有更多短期、外部因素刺激驅動,在政治互信脆弱的情形下,長期積累兩岸經濟社會基礎,未必能抵禦住「黑天鵝」風險衝擊。兩岸經濟關係沒有樂觀本錢,陸方更需呵護臺商、臺企,民進黨政府需善待兩岸民間交流。新的一年,雙方應在「政治避戰、經貿維穩、社會促通」上尋求交集。

兩岸和戰由美中臺三邊關係決定,但兩岸的集體智慧是關鍵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