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三大風險對大陸經濟造成威脅

社評

大陸上半年經濟成長力道強勁,更襯托出其全球經濟領頭羊的角色,但不能因此太過樂觀。若逐季來看,大陸經濟成長第一季爲18.3%,第二季遽降至7.9%,雖然依舊亮眼,但力道已明顯下滑,應與基期因素遞減有關。市場研判今年大陸經濟成長走勢,將與去年相反,呈逐季下滑趨勢。特別是下半年,隨着基期逐漸墊高,增長力道將進一步減弱。

經濟亮眼但不容樂觀

基期遞減的說法有其依據,但並不盡然。大陸國家統計局上週公佈最新經濟數據,爲避免基期因素干擾,造成對未來經濟走勢的誤判,首度增加一個兩年平均的判斷指標。也就是說,把在疫情期間的2020年跟2021年數據,對比2019年同期變化計算出平均值,再來檢視經濟走勢,而非僅看單一年度數據。從這個新指標可以看出,大陸第二季的兩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爲5.5%,明顯高於第一季的5%,也優於上半年的5.3%,顯示經濟動能依舊強勁,並未如外界想像的悲觀。

箇中原因,除了與外部需求強烈復甦有關之外,近年來大陸當局加快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或許也是重要關鍵。例如,把經濟增長結構切得更細來看,可以發現,這一、兩年大陸經濟傲視全球的表現,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就是「三新」經濟的成長持續加溫,且高於整體經濟表現。所謂的「三新」經濟,指的是以新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爲核心的經濟活動集合,範圍涵蓋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背後代表的是未來新經濟成長引擎。自2018年開始統計這個數字以來,基本上都是連年成長,而且佔GDP比重愈來愈高。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大陸遭疫情嚴重打擊,「三新」經濟產值成長4.5%,遠比同期經濟成長率高出1.5個百分點,佔GDP比重亦從2019年的16.4%,提升到2020年的17.1%。若僅看今年上半年,成長趨勢更是明顯。比如同樣是以兩年平均成長率來做比較,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7%,其中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爲13.2%,將近兩倍。更不用說,再細分到產品別,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等代表新業態的產值,兩年平均增速都遠超過3成。這都意味着,大陸經濟增長背後,不只單純只有量的提升,還包括質的改變,持續挹注大陸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兩岸經濟有連動關係

不過,儘管「三新」經濟爲大陸帶來新的增長氣息,但與之相關的總體風險卻如蛆附骨,揮之不去,這恐怕也是下半年大陸經濟最需要留意的地方。其中,物價、匯率與債務三大風險明顯增溫。若處理不當將加劇經濟增長逆風。比如物價,反映供給端的生產者物價指數,已連續兩個月漲幅逼近9%,不僅創下近13年新高,也加大廠商進貨成本壓力,未來勢必不利大陸內部經濟結構的調整。再如匯率,持續走貶的人民幣,除了將進一步推升物價上漲壓力外,更會壓抑內需的消費與投資,減緩內循環經濟轉型的步調。更遑論,最近紫光集團破產重整、恆大集團陷入債務危機,都讓大陸整體系統性風險大幅升高。

這三大風險將對大陸下半年經濟走勢造成威脅。北京須預擬對策,做好萬全準備,才能防範於未然。尤其在貨幣政策的鬆緊拿捏上,如何一方面兼顧經濟成長,一方面管控好物價與匯率,更是人行決策者智慧的考驗。在穩經濟大前提下,這三大風險任一環節都不能出大紕漏,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輕忽風險將招來噩夢。

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兩岸經貿鏈結更深,大陸經濟的起伏波動對臺灣影響更大。根據財政部統計,2021年上半年臺灣對陸、港出口金額高達88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32.6%,也刷新歷史新高紀錄。大陸上半年亮眼的經濟成績,不只拉擡臺灣出口,亦帶動臺灣經濟表現。兩岸經濟存在明顯的連動關係。這也代表若大陸經濟出現逆風,臺灣經濟也將打折扣,這對於處心積慮保5的蔡政府來說,將是一大變數,必須正面看待,而非只會唱衰大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