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太空競賽 陸超俄趕美爭霸主

社評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日前發射長征三號乙火箭搭載衛星升空,國防部記取教訓,未發出「國家級警報」簡訊,只按一般程序發佈預告。國防部的預告其實多舉一此,因爲大陸發射火箭非常頻繁,2023年共發射67次,未來會愈來愈頻繁,臺灣只要區別好火箭與飛彈,不需要擔心大陸搭載衛星的火箭。

陸航太科技超乎臺灣想像

近年大陸太空科技發展已超過臺灣人的想像,2022年底大陸天宮太空站全面建成,成爲世界第二個有效運作的太空站。除建成太空站,這十餘年間,大陸的長征五號、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A等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探月工程開始收尾,航太科技的自主研發實力驚人。

在嫦娥探月方面,共發佈10次嫦娥四號探測數據;火星探測方面共發佈10次天問一號探測數據,並首次發佈火星全球影像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中22個地理實體,以中國歷史著名村鎮名稱命名。大陸科學家透過分析「祝融號」火星車數據,發現有液態水,移居火星可能不是夢想。

在衛星導航方面,大陸自主建設、獨立運作的北斗系統,經過10年努力,2023年終於加入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成爲全球民航通用的衛星導航系統,已服務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美國《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指出,大陸將衛星互聯網建設提升爲國家戰略性工程,在與遙感、導航系統整合後,可成爲「空地一體化」資訊系統。

大陸在運載火箭發動研製、固體燃料火箭、重複航天器等方面的研發也取得重大突破,帶動太空探索能力的提升。商業航太表現尤其亮眼,據統計,2023年大陸共研製發射221個太空器,其中120個爲商業衛星;民營火箭共發射13次,12次成功入軌,創大陸商業航太新紀錄。

中國太空科技發展迅速,令美國備感壓力。美國國會2011年通過「沃爾夫條款」,不準美國聯邦資金以任何方式與中國在太空項目上合作或協調,並禁止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有機構接待大陸官方訪客。美國的冷戰思維反而讓大陸專心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美國太空總署署長比爾‧納爾遜去年接受BBC訪問時說,美國正在「與中國處在重返月球的太空競賽中」,競爭推動了NASA的鉅額投資。

國際攜手遠勝於單打獨鬥

美國航太產業發展也不遑多讓,韋伯太空望遠鏡、「阿提米絲」返月計劃、火星採樣等任務,推動太空科技不斷突破;遙感衛星、GPS等衛星星座,使航太技術快速融入社會經濟生活。美國還成立太空軍、部署太空武器,展現軍事戰略潛能。去年5月美國國務院發佈《太空外交戰略框架》,指出美國決心在太空探索與利用、商業航太、國際太空合作等各個層面,維持或擴大全球領導地位。

儘管美中針鋒相對,但太空項目投入大、見效慢、週期長,國際合作絕對比單打獨鬥好。俄羅斯前聯邦太空總署署長羅戈津曾不止一次說過,除非西方國家撤銷對俄羅斯的制裁,否則將退出太空站的合作項目,但至今俄羅斯並未實際行動。

今年3月5日美國SpaceX「龍」飛船搭載3名美國和1名俄羅斯太空人,從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升空並飛抵國際太空站(ISS)。就在同一天,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署長波瑞索夫表示,俄羅斯與中國正在考慮從2033年至2035年在月球上建造核電廠,讓人類有一天可以在月球定居。

16世紀大航海時代,歐洲航海家繞過非洲好望角,發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是地球的地理大發現時代,世界歷史出現了大變局。21世紀美中俄等大國太空科技突飛猛進,太空時代來臨,誰領風騷,誰就是未來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