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臺灣要做科技島不做武器庫

旺報社評

臺積電與半導體產業前景,因美國對大陸晶片與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而陷入陰影,蔡英文總統反駁有關半導體制造高度集中臺灣是美國的風險說法,承諾國人會維繫臺灣半導體尖端製造的優勢和能量,並協助全球在半導體供應鏈重整上進行最佳的配置,讓「護國神山」的全球地位更形重要。但一如既往,她只有宣示卻未提出方法,對半導體產業沒有任何實質幫助。

民進黨政權正當性 正在流失

蔡總統國慶演說雖然沒有在兩岸關係上冒進,但在歷史詮釋與國家象徵上,持續表現臺獨的立場,在恢復兩岸交流上也沒有具體方向,看不出有和緩兩岸關係的意圖。要維繫臺灣科技島的地位,除了區域安全與和平外,更重要的就是充足穩定的能源供應。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就批評,總統蔡英文的能源政策錯誤不斷,他當面與總統就溫室氣體排放交換意見時,蔡竟說「2024年後不是我的事」,令他擔憂不已。

《紐約時報》日前刊登題爲「美國欲將臺灣變成巨大武器庫」的報導,美國媒體也透露一旦發生臺海衝突,除將毀壞臺積電廠房設備外,也會接走臺積電的高級工程師。從科技島到武器庫,證明民進黨「臺獨」與「反核」的兩張神主牌已經失靈,民進黨政權的道德正當性岌岌可危。

美國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與科技戰後發現,對於號稱「21世紀的石油」的重要戰略物資?晶片,美國雖然掌握關鍵技術與設備,但已失去製造能力,韓國與臺灣成爲晶片生產鏈中無可取代的一環。美國要遏制大陸的科技與軍事發展,高階晶片製造非要控制在自己手中。因而一方面製造地區緊張,一方面對當地政府與廠商施壓。民進黨亟需美國軍事保護,雙方一拍即合,任由美方予取予求,將臺積電產能遷出。

若失去臺積電,臺灣在美國的眼中就只剩牽制中國大陸崛起的「烏克蘭第二」。《紐約時報》所說的巨大武器庫,不是能夠威懾敵人決戰境外的飛彈、戰機、軍艦等高階武器,而是小型及機動性高的近戰武器,如烏克蘭部隊拿來對付俄軍的便攜式「標槍」、NLAW反坦克飛彈及「刺針」防空飛彈等,進行所謂的「不對稱作戰」。製造高傷亡的戰略轉變,自然嚇得臺灣年輕人不敢當兵。

總統可以安全下莊 人民不行

蔡英文高談「韌性」,強調要打造「堅韌之島、韌性國家」,提出「經濟產業」、「社會安全網」、「民主自由體制」及「國防戰力」四大韌性。但是她的能源政策正好反其道而行。多年前就有國外財經專業媒體批評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選擇了「脆弱」,讓我們的產業與國家安全都暴露在危險當中。過去一年多來,臺灣就經歷至少三次全國性大停電,民怨沸騰,缺電、電網韌性等問題引起民衆對於蔡政府能源政策能否維持產業與民生用電的穩定性提出強烈質疑。

能源供應不只是產業與民生議題,更是攸關國安。臺灣自給能源缺乏,幾乎所有能源仰賴進口,在這次8月解放軍「類封島」軍演已充分暴露臺灣能源供應的脆弱。蔡政府把天然氣供電比例提高到5成,但天然氣只有7-14天的安全存量。根本來不及發放民間的美國武器,不必黑熊勇士護土,只要解放軍有效封鎖臺灣超過兩週,臺灣基本上就無法運轉。

蔡政府耗費上兆元新臺幣發展綠能,但進度嚴重落後。經濟部原先規劃2021年底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要達到12%,實際進度只有6%。根據能源局最新預估,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僅只有15.27%,原先希望佔20%的目標,註定跳票。俄烏戰爭後,歐洲國家紛紛檢討能源政策,對於綠能的角色有重新的定義。同樣面臨能源安全的我們,卻不見蔡政府有任何檢討。

蔡政府若真有心讓護國神山繼續發揮「矽盾」的功能,就應該修補兩岸關係,消除戰爭陰影;重新檢討能源政策,確保能源供應的安全與穩定。總統可以安全下莊,但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安居樂業的臺灣人,可沒有下莊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