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習時代雄心下的臺灣

旺報社評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被視爲「第三份歷史決議」的《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根據全會公報披露的內容,兩岸關係不是重點,但只要讀懂這份決議所透露「習近平時代」的雄心壯志,就可感知,兩岸關係勢必在「習近平時代」出現歷史性的變化。

任內完成兩岸統一

不同於前兩份中共「歷史決議」均包含對過去一個時期黨內路線問題的部分否定,六中全會決議將毛、鄧、江、胡、習五個中共主要領導人並陳且均予以正面肯定,還將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與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統一概括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三段論式」中共理論架構。這個論述上的重構,對中共而言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不僅將繼續得到「核心」之擁戴並獲長期執政地位,其政治思想、路線、理念,將爲未來至少30年的中共打下深刻烙印。

六中全會的決議揭示了習近平的雄心壯志,那就是要讓中國「強起來」,成爲舉足輕重的世界大國、構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爲理念的國際秩序,引領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復興。若以這個歷史視角度量,臺灣之於習近平時代雖「小」,卻承載了無比巨大的價值。 在毛澤東時代,兩岸關係成爲國共內戰遺留的問題,中共對臺方從「武力解放」改爲「和平解放」;在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中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主張,兩岸恢復交流、重啓談判;進入習近平時代伊始,兩岸領導人就實現歷史性會晤,不難想像,兩岸統一應該已經寫入習近平時代的既定目標。

習近平對任內推動並實現兩岸統一有高度的自信,並非要「畢其功於一役」,以武統佔領、奪取臺灣「土地」,而是要「以融漸統」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與人心統一。從中共對百年曆史的總結,以及對2012年以來習近平治國理政風格與思想的提煉,習近平時代未來20年的對臺政策應該包括以下兩大原則。

第一,在發展的基礎上完成兩岸統一。大陸不可能輕易武統讓經濟倒退回30年前,也不可能採取「窮臺」手段耗盡、榨乾臺灣的經濟及民生福祉,未來大陸對臺政策仍將保持漸進、穩健。

第二,在「百年未有大變局」下順勢完成兩岸統一。大陸深知所謂「臺灣問題」的產生與美、日等外部因素連結緊密,是二戰後的國際地緣政治問題,大陸仍需要透過「戰略機遇期」積蓄自身實力和國際聲望,不會爲了臺灣打亂整體對外部署。

臺將面對議統壓力

由此可見,習近平時代的兩岸關係,將同時展現出中共對臺「願意等」與「不能拖」的兩面性,臺灣勢必要面對來自對岸「議統」的壓力。習近平對臺灣擁有超乎尋常的戰略定力和耐心,主要來自兩個原因:第一,習近平長期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與臺商交往緊密,使他成爲最瞭解臺灣人心態的中共領導人,能理性辨識臺獨和臺灣人當家做主心態之間的區別,不至於對臺灣內部情勢產生誤判。

第二,習近平不急於在短期內處理臺灣問題,因爲屬於他的時代纔剛剛開篇,他還有10年乃至更長時間爲兩岸統一做準備,不會對兩岸關係現況產生焦躁情緒,或許今後臺灣民選產生的2至3位總統,都需做好面對習近平和統攻勢的準備。

中共六中全會的《百年決議》,已爲習近平長期執政及其指導思想地位奠定了正當性,臺灣一些人以及國外輿論對習近平可能要靠「武統臺灣」謀求連任的猜測可以煙消雲散了。這對臺灣來說,反而增添了許多確定性。但北京也要務實面對美中關係日益升高的風險,以及西方社會愈來愈強的威脅感和不信任感,臺海情勢若被推上美中鬥爭最前線而觸發戰火,將是全中華民族的災難,大陸需要以最高智慧應處。

習近平時代應可以提供兩岸人民更充裕的時間,透過交流理解、互動融合化解心牆。只要臺灣維持一中憲政架構、不挑戰大陸底線,繼續從大陸發展中獲得機遇與空間,相信兩岸關係終會達成水到渠成式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