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心靈契合從化解民間誤解開始

兩岸官方交流愈鎖愈緊,民間交往過程中的一些齟齬事件,因官方互不來往,甚至有意採取對抗的做法,而彼此嫌隙更深,很容易就釀成政治事件。最近幾件大陸網友舉報臺獨案件都動見觀瞻影響深遠。

首先是臺灣演員柯宇綸,其臺獨言行,特別是其父親柯一正在太陽花學運的鮮明表態,被大陸主管部門注意,他參演的一部電影因而遭到大陸片商擱置。究情論理講法,包括藝人在內,任何人到大陸發展,當然應該對大陸的制度民情起碼的認知與尊重,不能一面賺大陸的錢,一面傷害大陸民衆的感情。工作遭到封殺事小,觸犯大陸法律事大,不可不慎,相信柯一正、柯宇綸父子心服口服。

不過,事件傳回臺灣後,卻因政治操弄再次淪爲口水戰和選邊站,模糊了事件本質,是非曲直不明,既定態度立場再度固化。就大陸苦心追求「兩岸一家親」及惠臺政策所希望實現的目標而言,並非好事,亦非支持兩岸心靈契合統一者所樂見。

不幸的是,民進黨政府走上分離道路,大陸官方相應升高反臺獨壓力後,大陸民間社會對臺灣的好感也受到影響,對臺灣的批評難免出現矯枉過正,傷及無辜現象。甚至一些人有很深的中國情懷,希望大陸富庶、強大,卻因爲兩岸在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或者不贊同大陸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希望追求「一國良制」的人,也受到連累。他們堅持中國認同、希望中國強大,但希望暫時維持自主,期望未來與大陸共同創造更好的制度,這一類人應該是大陸的朋友而非敵人。

事實上大陸官方曾經確認,臺灣同胞鄉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可見大陸黨政部門權威媒體,都認真推敲過當中的微妙差別,因此從官方立場來看,應該不至於出現反臺獨擴大化的問題。至於涉臺研究部門,特別是知名學者,因爲長期專研兩岸議題,也對臺灣民情狀況有清楚的認知,自然對臺獨也有比較清楚的界定。以上兩類機構和個人,在臺獨界定的問題上,目前來看仍然是主流。

問題主要在於第三類人羣,即民間一般大衆的認知偏差,許多人不瞭解兩岸主權權之爭,對臺灣內部的多元立場也缺乏足夠了解,他們的批評常常流於想當然爾,造成的負面影響卻很大。如果放任這種偏差的民粹心態坐大,不僅會在兩岸之間製造衝突對立,甚至可能坡及大陸涉臺部門和學者。

最近廈大兩岸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劉國深教授就飽受臺獨舉報之苦,他在參加臺灣學術活動的一席發言,被大陸網民點名批判,成爲飛來橫禍。廈門大學臺研部門是臺灣史研究權威,理解臺灣人的心態,因而對臺灣也比較友善,他們都遭到批評,看在臺灣民衆眼裡,恐怕只會升高雙方敵意,也會讓更多臺灣人失望,這與改善兩岸關係,特別是拉近兩岸心理距離的目標,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劉國深教授被舉報臺獨事件,其實也是對涉臺部門和臺研機構的一個提醒,一方面,大陸需要對臺獨的定義進一步釐清,避免對其內涵過度擴大解讀,更不能隨意給臺灣民衆扣上臺獨帽子。隨着兩岸民間互動的進一步擴大,兩岸民間互動將會更加頻繁,大陸民衆也將越來愈容易接觸到來自臺灣的人和事,如果這一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雙方很可能還會不斷出現衝突。大陸從主流媒體開始,就應該對臺灣主體性的主張,抱持更大的包容態度,透過更多的交流增進彼此理解和諒解,逐步化解其對大陸的疑懼心理,也避免堅持臺灣主體性的臺灣民衆,最終走向臺獨的政治主張。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事,大陸對臺研究部門應該更重視對內政策宣導的力度,長久以來,大陸涉臺學者將主要精力放在與臺灣政學界溝通了解上,卻忽視對大陸民間社會的溝通。隨着網路時代的到來,大陸民衆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其對兩岸關係的觀點也得以放大,缺乏正確認知的結果,常常引起輿論爭議,面對這一新情勢,大陸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並通過對內宣導工作,讓大陸民衆能夠充分了解何謂臺獨,以及臺灣主體性與臺獨的差異,從而化解誤會、減輕輿論壓力。而這也將爲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更大靈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