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抓住「窗口期」 緩和兩岸緊張

旺報

川普政府交出政權前夕,拉高對中國對抗姿態,原國務卿蓬佩奧取消美臺官員往來限制,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提前21年解密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突出臺灣在「第一島鏈」中的戰略位置。拜登政府將如何重整美中關係,應是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臺灣無疑將是其中的關鍵。對大陸而言,2021年既是「十四五」規畫開局年,也是中共建黨百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如何調整處於歷史低點的中美關係,也倍顯重要。

大陸強調兩岸融合發展

大陸日前公佈2020年經濟數據,GDP正成長2.3%,成爲全球唯一正成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0兆人民幣,與美國一起成爲全球唯二的「百兆元級」經濟體。相較之下,美國2020年的GDP,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將下滑4.4%。屆時大陸GDP佔美國的比重將升至約75%,超過1990年代中期時巔峰的日本,成爲歷史上經濟總量最接近美國的經濟體。

中美之間的此長彼消,既考驗雙方決策者戰略眼光定力,也考驗地處戰略要衝的臺灣。在複雜多變且高度緊張的大背景下,臺灣應善用拜登上任這段至關重要的「窗口期」,爭取緩和當前臺海緊張態勢,主動探索重塑建設性兩岸關係的可能,避免淪爲新一屆美國政府對中國戰略競爭下的犧牲品

其一,在兩岸關係問題上避免挑動大陸的神經,慎防兩岸之間甚至中美之間產生戰略誤判。

過去一年,隨着中美關係降入近40多年來的最低點,雙方在臺灣問題上「互刷軍事存在」的頻率明顯提高。川普執政4年期間,美國對臺軍售高達11次,僅2020年一年時間,美國海軍軍艦就13次航經臺灣海峽,大陸軍機進入臺灣西南空域達380多架次,在如此緊繃的神經下,臺灣任何一個非常規動作都有可能打破這種動態平衡。儘管外界普遍認爲拜登政府對中政策將回歸理性,他競選時的言論也表明「遏制中國」並非其政策優先方向,但在臺灣問題上做出明顯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大。

大陸近期從涉臺部門官員的講話到兩岸智庫學術論壇,都強調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主張「武統」的聲音明顯下降。在大陸有意爲兩岸緊張局勢降溫,拜登政府現階段也未就臺灣問題採取新動作之際,臺灣應抓住這段「窗口期」,重新盤整兩岸關係。

儘快恢復兩岸人員往來

其二,應理解疫情下大陸經濟仍能強勁復甦,及兩岸政治關係緊張,經貿依存度卻不降反升的現實,把握大陸進入「百兆元級」俱樂部的發展機遇,探索大陸「十四五」時期將創新置於核心地位的條件下,兩岸企業界深化合作的可能。

據大陸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2020年兩岸進出口貿易額同比成長14.3%,顯示疫情下兩岸經貿依存度反而更加緊密。在大陸已經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簽署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當下,若臺灣不能儘快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甚至企圖經濟對陸脫鉤,則恐將與未來數十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大勢背道而馳。

目前看來,大陸短期內仍將是世界經濟最主要的增長極,在疫情防控已經常態化的當下,臺灣應正視大陸拋出的橄欖枝,從恢復兩岸「小三通」等具體議題入手,探索兩岸經貿往來正常化路徑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日前發表最新對臺講話,稱「要支持臺商臺企抓住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遇」,這是繼「十四五規畫」涉臺部分強調「三支持」後,大陸又一次表述深化兩岸經濟連結,兩岸「融合發展」不再只是原則性的宣示,將落實到具體的政策,其中蘊含的兩岸合作機會將更多。

其三,應正視兩岸民間恢復交流交往的訴求,推動兩岸非政治議題去敏感化,爲後疫情時代兩岸民間正常往來發揮正向作用。

兩岸疫情防控第一階段表現都不錯,待變種病毒帶來的第二波衝擊妥善因應後,應儘快恢復人員正常往來,這不僅是兩岸民衆的需要,更是後疫情時代臺灣深化全球跨境交流互動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