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顥中/令人如坐鍼氈的《高年級實習生》

勞勃狄尼洛飾演的班,以年長智慧贏得主管茱兒安海瑟威飾)的信任。(圖/翻攝自WarnerBrosPicturestw Youtube頻道

文/王顥中(苦勞網記者

《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劇本俗套生硬難看不說,整部片所透露的訊息都令人坐如針氈

電影環繞着七十歲的退休員工班(勞勃狄尼洛飾),在應徵上時尚購物網站的實習生職位後的生活老傢伙個人自信之重建,來自於必須7點提早進辦公室收拾桌面,不能比老闆早離開辦公室,主動幹粗活兒,要比他人更勤奮、認真、上進以得到主管與資方的賞識,甚至還得像個弄臣般,習得老闆喜愛的眨眼睛頻率以討歡心,片中那些橋段是用以展示幽默,其實都叫人鼻酸

先不考慮片中的「銀髮族實習計劃」到底有薪還無薪吧,除了公事還有私事,包含幫老闆接送小孩、處理老闆誤寄給母親的電郵、請假時段公園打太極拳也必須搭理老闆、清晨未醒得隨時on call準備上班開車...電影中的個人友誼(智慧長者提攜青年創業家圖像,遮蓋的是兩者階級角色的不同,也就是班在他這一生,生活與勞動累積的智慧,被轉移與貢獻給新的僱主,爲她所取得跟利用。

根本問題是,班爲什麼要參與實習計劃?

▼電影中,班是公司裡的全能智慧王。(圖/翻攝自WarnerBrosPicturestw Youtube頻道)

70歲的班退休後,有了絕對的「自由」(一度感覺像是翹班),但是這個絕對的自由也是不自由,因爲他沒有「自己」了,脫離了構成「自己」所賴以維繫的勞動與生產關係,就沒有自己。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的「主體」就是在生產關係當中構成,也就是勞動。所以必須持續勞動,這是矛盾也是弔詭,一方面是被強制奪取勞動剩餘成爲無產階級的剝削過程,一方面也是透過勞動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跟地位。

所以,班,在電話簿生產線工作了40年,有着高度的勞工認同,回到了舊工廠廠址──如今是時尚購物網站辦公室──工作,但這個勞工認同只是停留在勞動的成就感與緬懷上,而沒有上升到任何階級處境位置的理解,在這裡,勞工認同的內化反而是一種奴化,一種自願與自我的奴役

這讓我聯想到一些文史或文化工作者,經常以「勞動痕跡」爲左翼符號跟象徵,問題在於,抽象化談勞動、勞工美學,不一定跟左翼有關:勤奮上進的個人主義競爭觀念,也可以是一種勞動痕跡,正如同班記憶中的電話簿工廠跟時尚成衣業之空間疊影,鮮明如是,浪漫如是。

最後,本片也側面凸顯了一些已經日常化了的女性主義批評套路的庸俗與不足。

▼下班後還要陪伴主管,可憐的班。(圖/翻攝自WarnerBrosPicturestw Youtube頻道)

茱兒(安海瑟威飾),一個標準的事業女強人,與他全職奶爸的丈夫。如果性別角色對調,換作爲先生只顧工作、業績,而放棄家庭小孩,就是女性主義話語的典型批判對象(只給錢而不陪伴且沒有情感付出),這時候,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的妻子)位置追求性與情慾出口與自主,不僅可以獲得同情,通常還被喻爲具有解放潛力。

反過來,在片中,影像敘事則提供了全職奶爸之出軌嚴厲的道德譴責,是家庭價值(兩人忠貞關係與下一代撫育照顧責任)的威脅者跟破壞者。標準看似不一致,卻也一致,就是批判馴化男人,以打造「新好男人」主體。

好萊塢通俗電影的性別平等想像,也是我們今日一般的性別平等想像。

●作者王顥中,苦勞網記者,本文獲得同意刊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