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創:莫斯科近郊恐襲留下三點慘痛教訓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當地時間3月22日晚,俄羅斯莫斯科近郊一音樂廳發生槍擊事件,迄今造成137人死亡。事發後俄羅斯將其定性爲“恐怖襲擊”,並將3月24日設爲全國哀悼日。聯合國及多國發表聲明對這起襲擊事件予以強烈譴責。

這是近20年來俄羅斯發生的最大一起恐怖襲擊。這次襲擊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襲擊目標清晰、行動專業。襲擊目標爲可容納6200人的市音樂廳,事發時有知名樂隊在場演出。據報道,從襲擊者乘車到達現場到換車撤退,這場造成大量傷亡的襲擊持續了18分鐘,顯然是蓄謀已久、精心策劃。二是襲擊者裝備精良,出手兇狠。4名槍手身着迷彩服,配備機槍、手槍、刀和燃燒彈,近距離用自動武器向音樂廳的人羣掃射,並投擲手榴彈或燃燒彈引發火災。三是行事方式詭異而特別。與“伊斯蘭國”(IS)等國際極端組織的行事作風不同,此次事件的襲擊者沒有提出任何政治訴求,也沒有使用極端主義標誌性動作、口號,襲擊也未採取自殺式攻擊而是主動撤退,製造更多的死傷似乎是其唯一目的。四是襲擊時機敏感且有前兆。襲擊“恰好”發生於俄羅斯大選剛結束、俄軍在戰場取得成果之際,此次重大傷亡無疑會影響俄軍士氣,並降低俄民衆的安全感。

應該說,近十年來,俄羅斯的安全形勢基本上維持穩定。去年底俄聯邦安全局局長、國家反恐委員會主席博爾特尼科夫表示,2023年俄羅斯阻止了228起恐怖主義犯罪,其中包括146起恐怖襲擊,成功減少了恐怖主義威脅發生。在俄國家反恐委員會綜合協調下,有關職能部門積極清理國際恐怖組織分支,阻止它們相互串聯、招募人員發動破壞,應該說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此次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給俄羅斯人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也警示我們防恐反恐工作一刻也不能鬆懈。

一是要把反恐情報預警置於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以美國爲首的北約組織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俄羅斯進行極限施壓,不少西方諜報人員也在俄境內潛伏、意圖伺機制造混亂,這牽制住了俄部分反恐力量。另一方面,有報道稱襲擊者爲外國國籍,這說明國際極端組織對俄羅斯的滲透可能已相當嚴重。這警示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加強反恐情報網絡建設,切實做好預警工作。如何對浩如煙海的反恐信息進行快速、高效的分析、甄別和處理,是確保反恐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是要持續有效地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最近,世界多地傳出發生恐怖襲擊事件的消息。就在俄羅斯恐襲事件發生前兩天的20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港口城市瓜達爾再次遭襲,造成多名人員死傷。1月3日,伊朗克爾曼市遭遇連環爆炸襲擊,造成近百人死亡。本次事件表明,恐怖主義仍舊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秉持反恐雙重標準或附加政治目的,最終只會助長恐怖主義,到頭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7·5”事件距今已過去近15年,中國作爲恐怖主義的受害國,一方面要堅持不懈地務實反恐,剷除滋生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土壤;另一方面則要時刻提防境外恐怖組織和極端組織對我境內的滲透破壞,繼續加強反恐國際合作,必要時主動尋機打擊國際恐怖勢力。

三是堅持嚴格控槍政策。一直以來,俄羅斯給人的印象都是“不控槍但安全”,此次槍擊事件可能促使俄羅斯收緊政策。作爲世界上30多個允許公民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可合法持槍的國家之一,俄羅斯擁有豐富的槍支資源和廣泛的持槍傳統。近些年,俄雖發生過幾起校園槍擊事件,但與其他可合法持槍國家相比,俄羅斯槍擊案的發生並不算頻繁。其原因在於俄羅斯實施了嚴格的槍支管制政策,如對槍支類型和數量實行嚴格限制,不允許自由買賣、持有手槍,民衆只能購買和攜帶獵槍、部分半自動步槍等特定類型槍支,嚴禁持有突擊步槍等軍用級別槍支。此外,俄羅斯還實行嚴格的購買門檻和註冊登記制度,明確規定了槍支合法使用的環境,以此確保持槍社會的安全穩定。但事實證明,再嚴格的管制措施也難免百密一疏。

下一步,俄羅斯政府採取嚴厲的禁槍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將進一步強化對槍支的管控和監管,對持槍者年齡、持槍資格及個人持有數量等加以限制,並對非法交易和使用槍支進行更嚴厲的處罰,以實現從源頭上扼制槍擊事件。(作者是公共安全問題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