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戰恐引爆核戰 智庫披露加劇美中安全困境的原因

智庫警告,美中齟齬日深,任何摩擦都恐升級衝突,最終引發核戰。特別是雙方網路作戰若涉及對方核武指管系統,更可能促成此一悲劇。(圖/DVIDS)

美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總裁科維奇(George Perkovich)21日投書「Defense One」。文中指出,隨着美國中國大陸東海南海臺灣等地的齟齬日深,彼此因小小摩擦而升級成衝突,甚至動用核武的可能性也提高。然而,當雙方皆試圖透過網路作戰以在危機中獲取預警與早期優勢,卻又讓核戰的風險大大上升。這種不信賴不安全感產生的核武安全困境,又因核武的機密性、網路攻擊的性質難以判斷等因素,而更爲深化。

隨着北京在南海與東海持續推動軍事建設,結合其日益膨脹的自信心、對臺灣的軍事恫嚇,讓華府開始思考強化對盟友夥伴的承諾與軍事權力。例如,在臺灣防衛上,華府可能由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性」,轉身擁抱較爲清晰的立場。

然而,任何海上或空中的小小擦撞,都可能導致小規模衝突;此時只要雙方領導人認爲不能示弱,必須展現決心與力量,衝突就可能升級,這些導致「意外戰爭」(accidental war)的風險上升。

此時,北京恐發動網路作戰,以抵銷美國傳統部隊投射至中國大陸周邊地區所產生的不利益;雪上加霜的是,若網路作戰的對象牽涉到美國核武指揮管制系統,會讓問題更爲治絲益棼。

柏科維奇分析,美國擁有的核彈頭遠超過中國大陸達數千枚,一系列的精準傳統打擊武器與飛彈防禦能力,再再威脅北京的報復攻擊能力。與俄國擁有相互保證毀滅的能力不同。雷根與戈巴契夫認知美俄雙方沒有人能贏得核戰,因此也決不能發動核戰;但華府從不認爲與北京的戰略關係是建立在相互核脆弱性的基礎上。

大陸學者憂心,美國會透過網路作戰先制摧毀北京核嚇阻能力。相對地,美國則擔憂中國大陸使用網路攻擊削弱美國核武優勢。這儼然成爲典型的安全困境:雙方都覺得對方威脅自己而採取防禦性行動,最終導致更深的不安全感。

此一安全困境又因爲5大原因而更爲加劇。第一,雙方核武庫的機密性,讓對方難以掌握真實資訊,而容易誤判。特別是用來指揮與管制核武的衛星系統、雷達與通信網路。第二,難以判斷網路入侵僅僅爲了收集情報,還是發動破壞性攻擊的前奏。第三,雙方指揮管制系統由傳統部隊與核部隊共用。儘管對手可能只是想癱瘓傳統部隊的指管系統,卻被誤判爲發動核攻擊的前兆。第四,網路作戰產生的影響難以控制,惡意軟體可進入無法預料之處產生無法想像的傷害,從而加深彼此的不安全感。第五,網路戰士與核戰士往往獨立作戰,很少在同一戰場作戰。網路戰士往往不能理解,其行爲在數位戰場上會怎樣地被對手的核戰士與資深領導人所解讀。

前面種種因素的交雜下,針對美國與中國大陸核武指管系統的網路作戰,恐觸發激烈的迴應並讓傳統武力衝突升級爲核戰。柏科維奇悲觀地認爲,這樣嚴峻的風險無法完全消除,雙方只能尋求減少這種悲劇發生的措施。

柏科維奇建議,美中雙方政治領導人都應密切監督網路作戰,特別是關於滲透高度敏感系統的行動(不論被滲透對象是情報或是軍事作戰準備)。政治領導人必須假定對手最終會發現我方的滲透行動,並推演對手可能反應。此外,政治領導人也須評估類似作戰是否會削弱國際法

此外,他還呼籲爲更完整掌握資訊,美中雙方領導人都應成立獨立的「紅軍」組織,來評估敏感網路作戰的風險。缺少獨立而客觀的第三方進行評估,實在太過危險。紅軍必須評估網路作戰產生的效益可能超出預期範圍,甚至評估反過來倒打己方政府、企業與夥伴的可能性,以及其影響爲何。

柏科維奇認爲,華府與大陸無須磋商便可採取前述建議,卻可迅速降低發生核戰的可能性;何況,核武衝突又會摧毀雙方。理想狀況下,兩大強權的領導人應能克服內部政治障礙,並展開負責任的對話。然而,隨着雙方走上談判桌的時間拖愈長,發生戰爭的風險就越高,彼此就愈需要採取前述機制以防止核戰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