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擁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網絡文學改編的網劇中,展現着精美的刺繡文化。資料圖片

戲曲已成爲網絡小說創作的重要元素。圖爲改編自網絡小說的網劇中的京劇表演。資料圖片

【網聚世界 中國風情】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網絡文學愈發成爲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文化成爲網絡文學的重要題材,爲網絡文學注入傳統意趣,同時網絡文學助力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網絡文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成就,成爲當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

當前,諸多網絡文學作品創造性融合傳統文化。非遺技藝已成爲網絡文學中的“金手指”,作品試圖通過還原歷史細節和描摹歷史特色文化生活來提升自身表現力,通過演繹傳統經典來塑造相應的美學風格。這也意味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匯入當代人精神圖景,在網絡文學的空間裡構建青年人的想象世界。傳承傳統文化的網絡文學不僅拓展了讀者羣體,而且依託IP轉化全產業鏈,使得傳統文化享有廣泛關注。可以說,網絡文學在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方面,在媒介融合時代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讓非遺作爲故事講述和情節推進的“行動元”

將以制瓷、刺繡、緙絲工藝茶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爲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之中,使網絡文學作品不只是承載優秀傳統文化,也成爲傳統文化現代化轉換的重要途徑,讓傳統文化走入當下年輕人的文化生活中,彰顯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旺盛的生命力。4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佈的《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歷史與古代言情題材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承,超5萬名閱文簽約作家主動將非遺元素化用到網絡文學作品中。

網絡文學作品巧妙地將非遺與故事情節結合起來,讓非遺技藝成爲主人公職業線構建的重要元素,發揮幫助故事人物成長和推動劇情發展的功能。網絡文學對非遺元素的書寫,並非平面化的介紹,而是將文化與故事有機融合,動態性地呈現非遺技藝的生長脈絡,讓讀者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感受中華傳統技藝的魅力。例如,曾入選2020年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影響力榜的《畫春光》,講述了出身越瓷世家的主人公田幼薇通過刻苦學習制瓷,以精湛的技術和精巧的創新,打破窯場中陳舊理念,實現了愛情與事業雙豐收的故事。曾入圍2021年中國作協網絡文學重點扶持項目,併入選首屆“揚子江網絡文學最具IP潛力榜”的《你與時光皆璀璨》聚焦蘇繡,講述蘇繡繼承人唐心妍將蘇繡技法傳承與現代市場需求相融合,尋求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的平衡點,將其發揚光大,逐漸成長爲一代蘇繡大師的故事。《洞庭茶師》則選取了蘇州碧螺春作爲題材,年輕人迴歸洞庭茶鄉,打造專屬的茶飲品牌,以寬厚純粹的“茶魂”勾連起一個個性格、遭際各異的人物角色,也展現出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堅韌、包容、善良等民族精神品格。

此外,無論是《吾家阿囡》《大明英華》等作品對松江顧繡、福建漳絨等傳統刺繡工藝進行的詳盡刻畫,還是《一脈承腔》《錦繡魚圖》《紈扇新裁》等聚焦華陰老腔、“魚皮畫”、金陵折扇的傳承與保護,這些作品對非遺內容的細緻敘寫,融入故事的肌理,使之成爲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力量,或是情節推動不可或缺的背景設定。

由此,茶藝、皮影、相聲、戲曲等非遺,成爲網絡文學內部重要的“行動元”,與相應的空間書寫緊密相連,超越單純的技藝層面,以匠心錘鍊了文化工藝。

用豐沛充實的細節重現歷史中被掩映的枝節

除了巧妙地將非遺文化凝練爲故事內核外,網絡文學亦細緻描摹歷史文化的特色和風韻,以富有代入感的描繪再現歷史切片的生活風貌,以豐沛充實的細節重現歷史中被掩映的枝節,走出一條獨特的文化創新之路。

諸多網絡文學作家以宋代爲故事背景,着重還原宋代的文人生活和風雅美學。《孤城閉》善於從歷史的浩繁卷帙中發掘故事,勾勒出宋仁宗時期的民俗風韻。《大宋清歡》則另闢蹊徑,以滲透着清雅美學的美食勾連宋代的市井文化與生活方式。在小說中,《煙江疊嶂圖》作者王詵發出邀請,於“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的深秋,按照《林氏清饌》製作的食單,在《西園雅集》描摹的“西園”,招待趙佶、黃庭堅、晏幾道,席間打香篆、吟新詞……

一些網絡文學作品注重歷史細節考據,嚴謹地還原歷史文化風貌。《顯微鏡下的大明》立足明代民間的檔案文書,書寫明代“絲絹稅”引發的政治格局變動,照亮了歷史裹挾之下小人物的抗爭。《長安的荔枝》亦是從一個負責荔枝轉運的九品小吏的視角出發,探索“一騎紅塵妃子笑”這一名句背後所勾連的唐代財政、貿易、運輸業和社會治安方面的社會風貌。有網友評價,這部作品可貴之處在於作者不厭其煩地“描述了海量的歷史細節,這些細節才支撐起整個故事”。這種尊重歷史風貌、注重文化還原的寫法,在歷史類網絡文學作品中被稱爲“考據流”。有網絡作家在創作之前,深入西北,去敦煌、長城、邊關墩烽燧、玉門關和陽關舊址,在一枚枚古樸簡牘中感受歷史的風貌,從而明確故事主角——西漢邊關戰場上“一羣普通的邊塞戍卒”。

以傳統經典、傳統美學爲底色和依託

網絡文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還體現爲網絡文學對傳統經典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有數據顯示,2022年閱文平臺貼有“紅樓”標籤的網絡文學作品創作數量同比增長147%。提煉、融合傳統經典作品的設定和元素,吸收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借鑑和傳達傳統美學風格,成爲網絡文學創作的普遍性現象。

山海經》《封神演義》及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說一直是網絡作家創作的重要資源。《悟空傳》《沙僧日記》《大潑猴》《太白金星有點煩》等都脫胎於《西遊記》,《山海經密碼》《星際第一造夢師》借用《山海經》中的衆多設定……這些經典作品成爲網絡文學類型創作的內容底色。

網絡小說《將夜》中,“書院”作爲儒家理念的化身,其門下諸徒各自對應孔子的幾個著名弟子。作者說單以審美來看,《將夜》是自己最喜歡的,也是寫得最好的,“因爲這本小說的根骨在於古代的中國,我們最熟悉的那個中國”。在精神內核上,《將夜》是在世界文明框架中呈現傳統中國儒家精神的重要作品。

作爲見證中華文明的文物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傳統美學,也在網絡文學作品中得到展現。《敦煌:千年飛天舞》以兩位試圖傳承敦煌美學的年輕人爲主角,描繪了舞蹈家夏邑與文物修復師王安之對敦煌文化的熱愛。《黃金瞳》書寫在產業轉化過程中,玉器道具的建模、上色、切割等經過嚴格把關與專家鑑定,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文物修復中心的支持下,呈現出傳統器物莊嚴、恢宏的美學風格的故事。

無論是將非遺作爲故事發展的要素與象徵,還是以還原歷史生活、呈現歷史細節爲題旨,無論是對古典小說進行現代性轉化,還是將傳承傳統美學作爲精神內核,網絡文學正憑藉自身獨特的性質與形式貫徹着“守正創新”的基本要求,彰顯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強勁的生命力。

(作者:李瑋,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揚子江網絡文學評論中心執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