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排名躍升,法國能否成爲AI“第三極”

來源:環球時報

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AI)在全球迅猛發展,主要大國紛紛搶抓先機,歐洲在AI發展競賽中已經稍顯落後。作爲歐盟中的科技強國,法國率先推出國家戰略,通過積聚創新發展動能,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展現出較強勁的發展勢頭和雄心。

斯坦福大學《2024全球人工智能實力排行榜》顯示,2023年總體排名分列前三的分別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僅排在第13位。但到2024年,法國排名躍升至第六位,在政策與治理、教育、基礎設施排名方面表現強勁。包括字母表公司(Alphabet)、Meta、OpenAI等國際科技巨頭均選擇在法設立研發中心。

在改善發展環境外,法國AI發展國家戰略在獨角獸企業孵化方面也開始初顯成效。法國如今已擁有歐盟第一大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數量自2021年來實現翻倍,目前已突破1000家,頭部企業米斯特拉爾(Mistral AI)推出的大語言模型“Le Chat”,響應和處理速度達到ChatGPT 4o的近四倍、DeepSeek R1的逾兩倍,在部分性能上已實現對行業領跑者的“彎道超車”。這反映出法國AI發展的良好潛力。

法國AI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於戰略自主、優質人才資源以及基礎設施條件三方面。

首先,自戴高樂時代起,法國就秉承相對獨立的外交路線,有拒絕成爲附庸的“習慣”。現任總統馬克龍更將AI列爲“法國2030計劃”核心投資領域,力促法國乃至歐洲在AI領域成爲中美之外的“世界第三極”。在走AI自主發展的路線方面,法國的決心顯而易見。

其次,法國在基礎教育和後備人才方面的長期積累,正成爲AI發展的一座“富礦”。數學是AI發展的基礎性學科,而法國正精於此道:法國的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茲獎”得主有13人,數量僅次於美國,遠超其他國家。同時,法國有200多所工程師院校,每年培養近3.8萬名工程師,且只有全法前10%的優秀高中理科畢業生纔有資格報考,學生經過預科學習及各種考試後才能入學深造。這樣的培養體系,帶來了一批在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學科方面有深厚功底的人才儲備。

最後,作爲歐洲最大的電力淨出口國,法國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有效保障了算力設施、特別是高耗能數據中心的運轉需求。此外,作爲歐洲互聯網樞紐,法國90%的光纖覆蓋率和連接北美、非洲和亞洲的海底光纜網絡,爲該國數據中心和雲計算髮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三方面因素共同構成了法國在全球AI發展浪潮中的獨特競爭力。

但客觀來說,法國AI發展也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的掣肘。第一,英偉達佔據圖形處理單元(GPU)市場總份額的88%,主導了全球供應,而法國本土企業實力不足,導致法國在算力核心硬件領域不得不高度對美依賴。第二,有限的市場規模製約了法國AI產業的商業化潛力。數據顯示,2023年法國AI市場約佔歐洲的17.3%,這一數字落後於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同美國和中國相比則相差更大。第三,歐盟對AI發展與應用制定了嚴格的監管框架,法國AI初創企業在技術開發等方面要承受更高的合規成本,進一步抑制了法國初創企業的創新活力。

在當前美國憑藉OpenAI、谷歌等科技巨頭的技術積累領跑AI研發,中國依託戰略支持和巨大市場獲得產業化落地和創新優勢的總體格局下,法國能否引領歐洲成爲人工智能發展的“世界第三極”,取決於其能否整合歐盟資源、突破現有瓶頸,在中美技術競爭中找到差異化路徑。

目前,歐盟已提出要加強對高質量數據的訪問,將來源不同的高質量數據整合,供歐洲“AI超級工廠”使用。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法國市場規模有限的困境。但在隱私標準和優先事項不同的歐盟內部,法國在進一步整合歐盟統一大市場資源上阻力重重。而在探索降低對美依賴上,法國在巴黎人工智能行動峰會召開前夕,動員了投資1090億歐元用於提升本土算力及研發能力。但具體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

不過,在探尋差異化競爭路徑、搭建規範與治理體系上,法國似乎頗具心得:法國國務秘書克拉拉·沙帕關於開闢重視倫理、儉省和包容的“人工智能第三條道路”的言論,凸顯了法國在國際AI標準和規則制定上的野心。法國通過外交溝通、協調達成的一系列文件,也確實成爲法國在參與AI國際規則制定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方面的重大進展。但從長遠看,法國若想實現成爲“第三極”的目標,擺脫現有路徑依賴,通過技術交流與投融資合作,切實構建起能夠支撐技術迭代與產業落地的AI發展基本盤,是在“玩規則”“卡標準”外更爲重要的優先事項。(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