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美》供應鏈卡位大作戰

川普在不被看好的情勢下,當選美國總統。川普勝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有6州由上次支持民主黨轉爲支持共和黨。此6州除了佛羅里達州之外,均是位在美國中西部,包括密西根俄亥俄賓州愛荷華及威斯康辛州。

地區一向是美國工業重鎮,過去曾帶領美國經濟走向繁榮,而有「鋼鐵帶」之稱。但在1980及1990年代由於國外競爭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流失,這些區域普遍面臨經濟衰退,因此轉變爲停滯蕭條的「生鏽帶」。

川普將該地區的工作流失歸因於美國企業外移,自由貿易協定過度開放市場,以及外國的不公平競爭,因此主張用強硬的手段,將生產移往海外的美國廠商拉回美國,以恢復美國工業生產和創造本土就業機會,這政見普遍受到藍領階級的支持,因此川普上臺之後,製造業迴流美國的速度不但會加快,而且美國產業的供應鏈也會重新洗牌。

以美國目前高生產成本產品分工細密的情形下,未來美國不可能將整條供應鏈拉回美國;但在美國製造的過程一定會加深,比重必然會增加,對於過去多以成本因素考量切入美國供應鏈的臺灣企業而言,如何深化技術含量,可說是非常重要。

臺灣與美國間的產業關係密切,臺灣長期扮演關鍵供應商,隨着美商生產據點移轉與供應鏈的重組,爲了要在供應鏈上佔有一席之地,臺灣企業必須考慮在美國生產的可能性,對美國的投資可能會隨之增加。

由於美國勞動成本偏高,臺灣必須在供應鏈上掌握重要的核心技術,才能取得競爭優勢。此與以往臺灣主要追求成本優勢截然不同。其次,隨着美國進一步推動再工業化政策,由於臺灣具有豐富的製造能量,與美國的前瞻技術具有高度互補性,臺灣必須積極推動臺美產業合作,才能進一步確立在美國供應鏈的地位

近年來臺灣在面對中國大陸的興起,特別是在大陸積極推動本土產業發展政策下串起的紅色供應鏈,逐步擺脫非臺灣不可的情形,對臺灣產業形成了莫大壓力。未來又將面對美國供應鏈重組的變化,臺灣企業全球佈局策略必須隨之調整

因應紅色供應鏈是以有效與大陸本土企業競爭爲主軸,而因應美國供應鏈重組則是藉由投資,技術合作或是策略聯盟,在將製造業拉回美國本土時,仍能佔有一席之地,兩者之間並不相同。臺灣企業必須提早規畫政府也必須提供合宜措施協助,才能幫助本國企業在兩大供應鏈中有效卡位

作者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