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在人民日報撰文:愛國的少年心 總是相通的

作爲“00後”,我出生時,彩色電影電視劇就已經非常普及了。每每聽到長輩們談及露天看黑白電影的故事總令我心馳神往。也許正由於此,我對黑白電影有着別樣的情愫

我看過的黑白電影不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電影《小兵張嘎》。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擁有經久不衰的感染力。即便是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我依舊會被電影中傳達的信仰的力量震撼。年少是他,勇敢樸實是他,愛國熱血也是他。黑白影像中,嘎子這個少年英雄形象,生動多彩又可愛可敬。

電影開篇長鏡頭是我最喜歡的場景之一。美麗的白洋澱清波吟唱,葦白荷香,少年張嘎划槳向蘆葦蕩遠方駛去,極具詩意的畫面留白成爲故事開端。後來,在日寇“掃蕩”中,嘎子的奶奶爲掩護八路軍被日本侵略者打死,八路軍偵察連連長鍾亮也被敵人抓走。嘎子歷經艱險,找到八路軍,成爲小偵察員。最終,嘎子在一場戰鬥中點燃了敵軍炮樓,成功救出老鍾叔

在我看來,嘎子的形象,是特別親切的。嘎子和影片中人物的互動,帶有不過時的童真童趣。和同齡人一樣,他也有調皮甚至幼稚的一面。他和胖墩打賭輸了,卻忍不住耍賴,還堵上了胖墩家的煙囪;第一次執行任務後,他將繳獲的手槍偷偷藏在鳥窩裡……一開始看這部電影,我真覺得嘎子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後來慢慢體會到,他的這股勁頭,源於少年的滿腔愛國熱血。表面上,嘎子是渴望得到一把真槍,實際上,他真正渴望的,是加入八路軍、融入革命隊伍。

電影用層層遞進的敘事,細膩描摹了少年嘎子豐富的內心成長。最初懵懂的他,也許並不明白革命是什麼、革命爲了誰,在鬥爭實踐中,嘎子逐漸堅定了革命理想和信仰。

初遇老鍾叔,嘎子還是奶奶身邊大大咧咧的毛頭小子,老鍾叔的革命經歷、送給他的木槍,讓他產生了“加入八路軍”的想法。這是他革命理想的萌芽。而奶奶的死,深深觸動了他。“加入八路軍,救出老鍾叔,爲奶奶報仇”,成了他最大的心願。加入八路軍後,嘎子逐漸將個人訴求昇華爲一種堅定的革命信仰。影片最後,嘎子與八路軍戰士們奮不顧身、英勇戰鬥取得的勝利,恰恰成了他成長成熟的最好證明。從大家口中的“嘎小子”到一名真正的八路軍戰士,少年嘎子的成長,是意志的磨練和心靈的蛻變。

小兵張嘎,只是無數少年英雄的代表。“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放牛娃王二小小蘿蔔頭宋振中、送雞毛信海娃……無數個爲國爲民的青春之“我”,成就了青春中國

我時常覺得,即使身處不同年代,但愛國的少年心,總是相通的。我時常問自己,如果身處那樣的時代,會不會做出同樣的人生選擇?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愛國,始終是青春的底色

由於工作原因,我曾通過不同形式,演繹革命者的熱血青春。最近,我在文化類節目《故事裡的中國》中,飾演國歌作曲者聶耳先生。他不願演奏靡靡之音,立志要做中國的新音樂。他認爲,音樂不僅是供人們欣賞,更重要的是鼓舞人心、昂揚鬥志。懷着這樣的使命,聶耳爲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時代最強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那激昂的旋律久久盤旋在腦海,演繹聶耳先生的過程,我完成了精神的接力。

“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當年革命先烈的憧憬,今天已化爲燦爛的現實。生長在欣欣向榮的今日中國,是我們的幸運,我們體會着更加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爲這個偉大時代奮鬥,是我們的責任。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時代舞臺上,共同唱響我們這代人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