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池玻璃投入廢玻璃回收處理近60年,目前跨足工業原料、科技建材、文化藝術等領域,多年來更研發出將難以處理的LCD玻璃製成屋頂節能磚等亮眼表現,在循環經濟加值下廢玻璃被賦予新生命,融入了文創,甚至成了臺灣代表性文化。
春池玻璃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庭安表示,春池每年回收並處理約10-15萬噸的廢玻璃,回收廢玻璃比例約佔臺灣總體的7成,是目前爲全臺最具規模之廢棄玻璃回收業者,目標緻力於把有限的資源不斷循環使用,走出臺灣循環經濟的下一條路。
吳庭安舉例,大家手上的iPhone背板所使用的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爲了加強抗摔硬度加入了氧化鋁,但鋁矽鋼化玻璃熔點極高不易處理,因此無法重熔再製,當時春池剛建立起的循環經濟系統就碰上瓶頸,因爲供給與需求長期不平衡,廢棄物一直來,去化管道卻不足。
吳庭安說,幸運的是,2006年在成大讀書時研究如何將LCD玻璃做成建材,因爲LCD玻璃熔點很高難以重熔,是循環煉中的「問題兒童」,但因爲其性質防火、耐熱與隔熱,若變成屋頂如節能磚等建材就是很好的去化管道與應用,後來成功研發,缺點頓時成了優點。
近5年他也成立了「W春池計劃」,用春池玻璃既有技術加值做跨界合作,也提供有想法的人一個發揮平臺,讓循環經濟與文創可以示範於衆人眼前。春池設計的琥珀色玻璃杯,在2019年榮獲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及年度特別循環獎,成爲臺灣之光。
吳庭安半開玩笑說,臺灣循環經濟能有亮眼表現是「被逼的」,因爲臺灣缺乏天然資源,往往將一個物品的價值發揮淋漓盡致,而循環經濟不是隻有所謂材料和數據,也成了臺灣的代表性文化,世界也會因此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