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親日史觀 害年輕人「錯亂」、「沒出息」

李扁執政時期修改的課綱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修改爲「日治」,而非「日據」。(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韋安

前兩天,張大春調侃了一下時力立委林昶佐,在自己的臉書上寫道:「我好想當日本人啊!當日本人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霸臺灣人了呀!但爲什麼想霸凌臺灣人呢?因爲霸凌了你、你還感恩叫祖宗啊!」雖然只是三言兩語,卻道出臺灣年輕人時下五體投地的親日、哈日,甚至「媚日」情結

新政府對衝之鳥礁海域護漁行動趨軟之後,當初在該海域捕魚而被扣押的東聖船長,出來抗議表達不滿,招致年輕網民在PTT一片撻伐。留言既難聽又很「沒出息」:「垃圾漁民流刺網、三角虎拖網改了沒?」「臺灣漁民國際有名的惡名昭彰。」「漁民苦三小,自己補到沒魚哭三小,X的捕魚補到開雙B。」甚至說「日本的領海去盜捕被抓怪我羅?」。

簡直站在把日本當「祖國」的立場來講話,讓漁民們聽到,不知作何感想。

但無論是批評林昶佐的「日本祖國情結」,或是苛責這些年輕人「不愛臺」的過激言論,恐怕都是雞同鴨講。因爲20多年來,從李登輝綠營政客獨派學者,早就在方方面面對臺灣下一代進行成功的「思想改造」。而且從教育的源頭,在課綱裡就埋植了「親日」、「去臺灣化」的歷史觀

前總統李登輝,去年在「新.臺灣的主張」一書中曾描述,被日本人「霸凌」的經歷。,當李在二戰時期,出於「愛國」,自願充當日本兵時,曾屈辱地幫日本士官丁字褲,還被打過耳光。還說「做日本人的奴隸,其實很悲哀」。

但在李登輝的言辭之中,又毫不迴避地宣揚和留戀,對日本的「祖國情懷」。站在的「祖國立場」,他說出「釣魚臺是日本的」,根本不足爲奇。

在李扁執政時期修改的課綱,「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修改爲「日治」,而非「日據」。雖一字之差,但意涵卻天差地別。因爲「日據」意謂無正當性地由外入侵強奪,而「日治」似乎肯定日本強佔臺灣、屠殺臺民系具有天公地道的正當性。這豈止是爲去「中國化」和「臺獨」而創造解釋空間,簡直是將臺灣「日本化」。

同時,從文化、教育和思想領域,向年輕人灌輸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不是掠奪、剝削與壓迫,而是一種天賜的「機緣」,是臺灣進入文明、現代化的「必要之惡」。然後一再凸顯、比較,日本人在臺灣晚期殖民統治的「和諧」與「榮景」,遠比國民黨在臺灣早期的高壓統治「人道」。從而塑造出一種「揚日抑中」的主流民意,爲殖民統治唱讚歌。自然而然地奠定了臺灣年輕人,潛意識中發展出一種日本「祖國觀」。

正因此,年輕一代的臺灣人,心中難免會產生一種比李登輝更李登輝的「親日情結」。在反課綱運動時,參加的學生會脫口而出,如果說慰安婦是「被強迫」的,會讓日本人「不開心」。

有些人,一再強調追求「臺灣主體性」和「自我認同」,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意識。但透過極度的「揚日抑中」教育,造成年輕人在扭曲的「史觀」之下,混淆了根本的國族觀念,同時也抹殺了「臺灣主體性」。所以年輕人罵漁民像在罵「外國人」,並不意外。

70年代保釣運動時,年輕學子勇於向美、日示威抗爭。中「臺」美斷交時,以雞蛋、石塊怒砸破美國特使車窗,連特使克里斯多福的眉毛,也被破碎的車窗玻璃劃傷。試問,如今的年輕時代,除了「反中」「抗中政治正確的勇氣之外,敢於向美、日嗆聲,維護臺灣的權益、尊嚴嗎?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以政治和意識形態考量,用扭曲的「史觀」,培養出年輕一代熱過頭的「媚外」情感,這種歷史矇昧主義只會誤導臺灣人民的正常認知,失去對現實世界該有的理想思維和敏感度。在現實中,也必然會遭受到極大失落和挫折

日本331大地震時,臺灣的捐款超過6億多,平均每人捐了300臺幣左右。但今年0206臺南大地震,日方政府和民間的捐款才一億左右臺幣,以日本1億2千萬的人口來算,每人平均捐了一塊錢臺幣。兩相300倍的差距,顯然無法和臺灣民衆對日本所投放的情感寄託和道義相挺成正比。而之前日本在公海上如此野蠻、粗暴地對待臺灣漁民,哪有顧及一絲綠營親日人士「臺日命運共同體」的一廂情願。

衝之鳥礁事件中,一些臺灣年輕網民發出,張狂、自辱國人的「不愛臺」言論,只能說,扭曲的「史觀」,不僅不能讓臺灣年輕人真正愛臺灣,只會害得他們在國族認同、捍衛主權方面,越來越「錯亂」、「沒出息」!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韋安,自由作家,資深媒體人,已獲授權刊載,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