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拍《臺灣三部曲》 解鎖造溪流建部落新技能

臺灣三部曲》美術陳設細節必須經過多次的討論。(米倉影業提供)

《臺灣三部曲》的美術團隊十分堅強。(米倉影業提供)

周志憲(左)與魏德聖導演等人勘景。(米倉影業提供)

魏德聖導演團隊傾全力打造的《臺灣三部曲》今(10日)釋出「美術設計西拉雅篇」花絮,爲重現400年前西拉雅族的生活樣貌,光蒐集考據資料就是龐大工作,接着展開建部落、造溪流工程,負責西拉雅組的美術指導周志憲坦言:「每個電影都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就是來解決問題,只是這個案子問題特別多、特別大。」

《臺灣三部曲》分別從西拉雅人、漢人、荷蘭人三個角度講述400年前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仰賴美術組透過陳設打造年代氛圍當中西拉雅部落從零到有的建造過程是最大挑戰。西拉雅組美術指導周志憲曾參與《賽德克·巴萊》有過類似實戰經驗,但他笑說:「這次故事年代比《賽德克·巴萊》更久遠,考察文獻的難度也高上好幾倍。」

第二度與魏導工作,周志憲形容導演「是個蠻頑強的人」,並表示:「魏導非常有想法,每次跟他報告進度,心裡都是緊張的,不過他做決策也很果斷,身爲領導者有這樣的特質很棒。」對魏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製作《賽德克·巴萊》的某個夜晚,在宜蘭山上一個滿天星空的停車場,魏導突然講起自己爲什麼要拍電影,周志憲說:「魏導講故事的方式雖然很平實,沒有特別修飾,但聽起來很美,那個夜晚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

周志憲大約10年前就知道《臺灣三部曲》的計劃,從最初在辦公室看到美術氛圍圖,到現在接近開拍,部落、村落逐漸成形,他表示:「一般人沒有進來工作或是看到這個規模,可能無法想像,我們真的有機會做到。」同時將近八、九個場景動工,美術組承受不小的壓力,尤其年代久遠,保留文獻並不完整,使得資料考據難度大增,只能藉由清代人、荷蘭人的古畫等,抓出400年前西拉雅人的色彩定位

西拉雅美術組首要挑戰是在高雄南星計劃區打造佔地300公頃的「麻豆社」聚落,光平面圖就來回修改20、30次,除了建築物本身,房舍周圍的植物也是不可忽略的重點,包括植物種類、種植位置與房子比例都對整體呈現有極大影響。周志憲不諱言:「要做出原始部落的感覺,其實很難,導演對植物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不到高,因爲植物可以襯托出部落的原始故事性。」

除了植物,美術組甚至要挖水池碼頭,還要人工造出一條溪流,周志憲講起《賽德克·巴萊》當時跨國合作韓國人、日本人身上學到許多經驗,那些養分都能應用在《臺灣三部曲》,卻又笑說:「我不是土木專家,對造溪流超陌生,但概念是先挖再說吧,不挖開做測試也不知道最終會怎樣,很多線索都是一個個解開的。」至於許多人好奇爲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實景搭建,難道不能用CG解決嗎?周志憲表示,這部電影就是要反應真實,如果演員全在一個綠幕前演戲對話情緒情感一定會有問題,當然考量到預算,有些地方也會與CG配合,雙方合作找出最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