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阿嬤一跌倒就變失智症?心理師:注意長者的病後生活

長者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暨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文/臨牀心理黃耀庭

大約一年前,80多歲的秋香阿姨化名)每天都會跟鄰居聊天,每週一、兩天要騎着機車教會去探訪在病中的其他病患閒暇之餘,還在自家後院有機蔬菜,看起來一點病容都沒有。但有一次種菜時,秋香阿姨不小心跌倒跌斷了右肩胛骨,又因爲用右手去支撐,導致右手腕關節骨折醫師叮囑秋香阿姨要多休息,卻沒想到從那時候開始,秋香阿姨就「好像得到失智症」。秋香阿姨在女兒陪伴下就診,距離跌倒已經快一年了,女兒說,母親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反應變得鈍鈍的,經常剛吃飽,過了一會又說:「沒有吃飯啊?」有時還吵着要回家?但有時又表現得非常正常,反正就是時好時壞。

描述病狀越具體越好,這篇也推薦給你 >>

家屬如何描述失智症狀?臨牀心理師分享觀察六原則,不再一句:「狀況時好時壞」帶過

▲長者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 如果他沒有失智症,爲什麼會忘東忘西?

經常看到很多病人家屬,都是因爲坊間報章媒體報導失智症的症狀而來,然而這些症狀出現的原因,少有人去探索;導致只要出現疑似失智的症狀,往往就成爲失智症的候選人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一個長輩腦部檢查除了萎縮,沒有任何的病竈,其他的檢查都很正常。卻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從一個正常人,變成吃飽說沒吃、在家說要回家,衆多反應變的遲鈍?嚴格來說,這已經相當於中度失智症了。

這樣狀況,真的有可能發生嗎?其實發生機率應該不高才對。

那究竟是甚麼原因,會造成長輩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反應急速下降呢?此外,倘若真的達到中度失智症,時好時壞的情形應不多見。正確來說,中度失智症「壞的情況」應該會佔據大部分的時間。

只是對大多數的家屬來說,第一次看到家人出現疑似失智的症狀,便會懷疑個案生病了。當症狀出現第二次,會更相信家人真的有失智症,假設再出現第三次,自然會認爲失智症更加嚴重了。更不用說,若個案的情況在一天中頻繁的出現,且時好時壞,家屬勢必會認爲個案的失智症已經惡化的相當嚴重。

▲長者示意圖。(圖/視覺中國)

生活習慣養成「你以爲的失智症」

但在短時間內出現這些症狀還是有可能的,特別是因着環境所造成的。很多人可能會質疑,哪有失智症是因爲環境造成的(經常與鋁接觸是有可能的),在這裡說的環境是指「個案的生活」,尤其是在「病後的生活」。長者生病出院之後,可能因爲身體尚未完全復原,便會躺在牀上休息,有些長輩自己覺得已經可以起來運動或走走,家人卻爲了顧及長輩安全,鼓勵他繼續休息,不要外出。

秋香阿姨便是一個例子。過去白天她被很多事情佔滿,現在卻幾乎都被限制住,因爲家裡最安全,家人要她只能待在家裡,車也不能騎,菜也不能種,跟她做伴的,不是電視就是牀。

久而久之,她就養成打瞌睡,或是躺牀睡覺的習慣了,此時,就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失智症的症狀。也因爲長時間與牀、電視爲伍,不是躺牀睡就是邊看電視邊打瞌睡,也容易衍生出過去文章曾提到過的《類睡症、睡前幻覺和睡醒幻覺》。即便如此,正處於生病復原中的長者們,還是有辦法遠離上述的問題;我們可以鼓勵長者,在安全或是有家人在旁邊看顧下,從事罹病前的活動。不過特別叮嚀大家,若要長者去做一些從未做過的事情,就長者而言,動機比較低,所以還是鼓勵大家,讓長輩去做熟悉的工作。此外,如果可以,儘量減少長輩白天在牀上,或坐在電視機前面的時間。許多個案會說自己在閉目養神,或說自己又沒有睡覺,因爲家人來的時候他都知道。實際上,家人忙於自己的事,有機會來看個案的時間不多,這些,都是長者可能出現睡覺的機會,家人需要特別注意。

溫馨的提醒:1. 大病之後,有可能會出現失智症症狀,但不代表就是罹患失智症。

2. 鼓勵長者在大病之後,透過復健,漸進式地恢復病前的活動。

本文經授權轉自:愛長照【爲何阿嬤一跌倒就變成失智症?心理師:注意長者的「病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