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會遇親人、媽祖託夢?精神科醫師剖析「隱藏慾望」

▲遇到親人神明託夢代表什麼意思?(圖/免費圖庫pxhere)

記者謝承恩綜合報導

隨着總統初選話題延燒,「託夢」也成爲全國性熱門議題。根據專家指出,門診中偶爾也會有患者詢問「爲何會發生託夢?」、「是不是真的要告訴我什麼?」,但更多的是患者對「託夢」感到欣慰,或者將潛意識的願望反映在夢中。

高雄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徐瑋澤指出,在精神科的門診中,醫師常遇民衆詢問「爲何會發生託夢?」,除了感到欣慰外,「沒有受到託夢」的人也會有所抱怨。其中,常見的託夢是來自已逝去的親人或生命中重要的人,做夢者會非常在意夢境中帶來的訊息,包含親人對自己的囑託、對生前關係的詮釋、或是在另一個世界缺少什麼。

徐瑋澤解釋,這是因爲在心理機制上,人們需要對一個事件有着發生、發展、結局過程,如果現實中此事件並未走完過程,此事件在心理作用中並不會消失,繼續存在於潛意識中。當親人過世後,悲傷雖會隨着時間減輕,但哀悼過程往往並未完成,而是進入潛意識中。

當現實上仍有對親人的思念、生前沒能表達的情感、或是某些遺憾甚至愧疚的事件時,就有可能用夢境來進行反應。例如,夢到過世的親人告訴自己,已經原諒過去某事,因而大哭一場。或是夢到逝去親人缺少衣物金錢,因此去燒紙錢或查看親人的墓地,這些就是一種情感宣泄的過程,也減少自己潛意識的焦慮,這種心理機制不宜以迷信看待,亦並非異常,不必過於擔心。

▲思念、生前遺憾,有可能透過夢境來進行反應。(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徐瑋澤進一步補充,「還有另一類型的託夢,可能涉及潛意識的願望。」例如,一直很想去做某件事但猶疑不定,在夢中就接受到神靈或更高權威力量的指示,因此就下定決心去做或不做了。

這類的情形,其實西方文獻中也曾出現過,例如古羅馬時代傳說君士坦丁一世在西元312年的米爾芬橋戰役前一晚,基督在他的夢境顯現,因此他信心大增,把基督的標示加到士卒盾牌上,表示可因此得勝,最後真的打了勝仗。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極少有人會公開透過自己的夢境來發表決策預測未來。但古今東西相同的是,對個人來說,夢仍反映了潛意識的需求。

一般來說,如果「託夢」並不影響日常生活社交工作功能,也沒有主觀的睡眠品質困擾,則並非臨牀上需處理的問題。但建議還是可注意近期生活中是否有壓力事件,或出現情緒異常變化,如經常處於心情憂鬱、容易哭泣、緊張等狀況,仍須尋求專業協助。

醫師也提醒,若頻繁的夢境伴隨睡眠中斷、早醒、甚至頻繁出現異常鮮明、令人不適的惡夢,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影響學業、工作等活動,還是可儘早就醫諮詢,並針對睡眠與情緒障礙相關疾患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