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只飛400公里高?太空WIFI怎麼用?揭開空間站背後的“奧秘”

6月17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迎來首批“太空訪客”。當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進入約400公里的預定軌道。約6.5小時後,飛船與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隨後,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進駐天和核心艙。

接下來,三位航天員將完成爲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出艙活動等工作,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準時點火發射。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太空家園”建設分爲幾步?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啓明介紹,空間站建造任務分爲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計劃2022年前後完成。

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規劃了6次任務,包括天和核心艙發射、2次天舟貨運飛船和2次神舟載人飛船的發射。這一階段任務主要目的是: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柔性太陽電池翼、大型柔性組合體控制等關鍵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爲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

建造階段也規劃了6次任務,包括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和2次貨運飛船、2次載人飛船發射。這一階段任務主要目的是:全面完成以三艙爲基本構型的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在這一系列任務中,每次載人飛船發射前先發射一艘貨運飛船,運送航天員在軌生活物資等。每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都是3人,在軌駐留時間爲3-6個月。”季啓明表示,在此期間,航天員將開展貨運飛船物資轉移、再生生保系統驗證,空間站艙段管理,機械臂操作、在軌維修、出艙活動和艙外操作,以及多領域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空間站完成建造後,將進入爲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

神舟十二號飛船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模擬示意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空間站爲什麼只“飛”400公里高?

空間站又稱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一般來說,空間站大都在約400公里高度的軌道上運行,比如,我國的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目前仍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以及我們開始建造的中國空間站。

衆所周知,航天發射是非常昂貴的。空間站飛往更高的軌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對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如果要把成噸的設備攜帶到較高的高度,一來沒有太大必要,二來成本也過於高昂。

實際上,大氣是隨着海拔增加而逐漸變薄的,太空和地球大氣層之間並沒有明確、清晰的邊界。國際航空聯合會將100公里的高度定義爲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即“卡門線”,卡門線之外的部分稱爲太空。一般太空實驗所需要的接近真空的環境、無雲層遮擋的望遠鏡觀測優勢、近乎無重力的實驗條件等,400公里高度都可以滿足。

此外,這個高度設置,還考慮了航天員和空間站本身的安全問題。

據瞭解,在地球周圍有一個名爲“範艾倫輻射帶”的空間區域,它大致分成1500-5000公里和13000-20000公里的高度範圍,在空間天氣擾動的時候還會向上、向下擴張。這一區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也非常大的帶電粒子,對在其中飛行的飛行器傷害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因爲地磁場本身不是對稱的,在南大西洋上方的地磁場形態導致這裡的輻射帶高度比較低,在有擾動的時候可能只有1000公里高度左右,空間站飛高了就很容易進入輻射帶,受到帶電粒子的傷害。

綜合考量發射成本、觀測需求,以及航天員的健康和飛行器、儀器設備的安全等因素,科學家把空間站飛行的高度,設定在400公里附近。

測試中神舟十二號飛船。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如何克服太空溫差、宇宙射線的影響?

和以往神舟載人飛船的任務相比,這次神舟飛船在空間站停留的時間更久,面對的空間環境也更加惡劣。屆時,神舟十二載人飛船迎向太陽側的艙體表面溫度將達到90℃,而背向太陽側的艙體表面溫度則達到-30℃。這種溫度差將對神舟飛船內部的空氣溫度造成嚴重波動,航天員的生活環境與多種精密設備在艙內也會受到影響。除了溫度的問題,長時間的太空停留,還會使飛船經歷持久的空間高強度紫外照射,以及多種帶電粒子配合高速原子氧的不斷轟擊,材料損耗將非常嚴重。

因此,給飛船穿一件特製的“外衣”就顯得尤爲必要了。

如今時隔五年,神舟十二號飛船再一次護送航天員往返天地,與前輩們清一色的灰色外衣相比,它那一身銀光閃閃、炫酷時尚的嶄新“外衣”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原來,這件靚麗的“外衣”,是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歷時兩年精心研製的一款新型低吸收-低發射熱控塗層,它是一種噴塗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熱控制材料。

據瞭解,這件“外衣”採用了我國以往熱控塗層領域中從沒有過的類型。它可以通過自身對太陽輻照的低吸收強反射能力,大大減少飛船受太陽長時間輻照的內部溫度升溫現象,再通過它自身的極低的紅外發射特性,在飛船處於背陽面時期減少輻射漏熱,大大減緩艙內溫度下降速率,起到保溫效果。當然,這款“外衣”還要具備抵抗空間中時時刻刻的高能紫外輻照、原子氧轟擊以及多種高能粒子與電離輻射的攻擊,爲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全方位做到外部保護屏障,可謂是全天時無間斷全效防護服。

航天員在組合體艙內。央視畫面截圖

太空WIFI怎樣和地面通信?

據悉,空間站核心艙上已經植入了WiFi,這可以大大提高航天員工作生活便利性和舒適度

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介紹,核心艙採用的情景照明技術和WiFi通信技術,可以讓航天員輕鬆便捷地使用“手機APP”來控制照明設備開關、查詢站上物資存儲情況。

通過天地通信鏈路視頻通話設備,空間站還可以實現與地面的雙向視頻通話和收發電子郵件。

“一般依靠中繼衛星來保證空間站和地面24小時不間斷的網絡連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空局等都有自己的中繼衛星。”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介紹,在我國,空間站和地面通信主要依靠地面測控站、數傳接收站和天鏈中繼衛星,其中天鏈中繼衛星能保證不間斷通信。

中繼衛星也被稱爲“衛星的衛星”,它可以爲衛星、飛船等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爲中低軌道遙感、測繪、氣象等衛星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爲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2008年至2012年,我國先後發射天鏈一號01至03星,三顆衛星組網運行,使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對中、低軌航天器全球覆蓋能力的中繼衛星系統的國家。

2016年,天鏈一號04星成功入軌並完成在軌測試,與01至03星實現全球組網運行,爲我國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以及空間站提供數據中繼與測控服務,支持空間交會對接等任務。

2019年3月,天鏈二號01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它與天鏈一號衛星系統相互兼容,使我國以數據中繼爲特徵的天基通信基礎設施在傳輸速率、服務數量、覆蓋範圍等方面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