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就是轉機 疫情帶來防疫改革新契機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防疫危機,但同時也是防疫政策進步的契機。(圖/醫院提供)

洪子仁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

回顧2003年,臺灣遭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羣,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疫情肆虐,造成346例染病、73例死亡的災情,驚天一擊的疫情撼動全球政府及公共衛生學界,但同時帶給全人類省思的機會。

當時,中央政府尚未建立跨部會整合機制,爲控制SARS疫情疾病管制局成立臨時指揮中心統籌,疫情過後疾管局於傳染防治法中明定當疫情發生需統籌國內各項資源及人力時,衛生署可報請行政院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一調度各級政府機關、醫療院所公民營組織執行防疫工作,集結全國人力及物力共同備戰。

SARS疫情爆發時臺灣雖已有「傳染病防治法」,但法條卻不足因應防疫所需,因此疫情趨緩後當年7月修法,針對疾管局的組織職掌進行大幅度的提升,包括編制30位防疫醫師措施。透過傳染病防治法修正、組織調整、編制防疫醫師人力、醫療院所接受醫院評鑑定期感控查覈及實地演練等變革,時隔17年後的今天全球再次迎來嚴重傳染疾病,臺灣是否準備好了?

2020年1月27日武漢返國臺商確診感染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成爲臺灣首例確診個案,衛福部憑藉「抗煞」經驗及17年來的準備,迅速發佈整備應變計劃,策略中包含強化疫情監視/風險評估、持續風險溝通、社區防治、流行病學調查發展國際合作、提升邊境檢疫、完備醫療體系、調度/管理防疫物資及強化檢驗診斷量能等九大方向

▲因應疫情,有醫院推出用平板電腦及通訊軟體視訊探病的服務。(圖/記者林悅翻攝)

與2003年SARS疫情時空環境差異最大的莫過於科技的跳躍發展,而疫情應變策略中的「持續風險溝通」就是應用科技導入防疫的重要作爲。從善用多元管道傳遞最新疫情訊息,國際旅遊疫情級別、1922專線媒體平臺FB、LINE、Instagram等,拜科技所賜,防疫從TOCC的查詢、隔離或檢疫民衆的動向掌握到民衆對傳染病認知,讓疫情資訊傳達更快速即時、無遠弗屆,科技的導入是17年前所無法想像的改變。

像過去僅依靠三家有線電視臺播送疫情資訊,到近年新興媒體崛起,網路視訊直播、社羣軟體及時通知輔佐傳統媒體功能,讓疫情第一手消息正確快速傳達給民衆;2003年SARS疫情過後疾管署於隔年設置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1922,24小時提供民衆疫情通報、諮詢及宣導等服務,2017年開發Line聊天機器人「疾管家」,透過民衆熟悉的社羣平臺即時問答解惑,成功建立雙向回饋機制,讓民衆能透過播打專線、LINE官方帳號詢問相關疑問或是通報疫情消息,民衆與政府雙向的交流迅速掌握疫情發展,落實「科技防疫」。

數位時代來臨,藉這次防疫儘量減少進出醫院措施來重新檢視民衆對住院觀念,如傳統探病文化家屬陪病等,以往華人社會風俗民情爲展現關心及誠意,親朋好友住院時多會親自前往醫院探視、關心慰問,礙於人情禮俗形成臺灣習以爲常的探病習俗,但現在已發展到5G科技,手機和網路普及,探病可改由通訊軟體、視訊傳達關懷,減少進出醫院的感染風險。

▲數位時代的防疫政策與宣導方式,是早年無法想像的。(圖/衛生福利部

再者由家屬親自照護住院者的陪病文化,同樣可藉由探討全責護理照護制(Total Care)來解決,除了醫院護理師外,搭配受訓合格的照護服務員協助,提供住院期間所有日常及醫療照護服務,減輕家屬負擔外落實醫院感染控制標準,改變過去一人生病、全家住院或衆人探病的獨特文化。

另外,疫情已進入全球大流行階段,防治工作除了政府的推動及民衆的配合之外,醫療機構投入大量專業醫事人員全力防疫,醫師、藥師、護理師、醫檢師、放射師等多種職類各司其職,若能增加「公衛師」將會讓防疫人力拼圖更臻完整。

公衛師不僅可協助疫情的調查、加強疫情的防範,也可發揮衛生教育的功能,在沒有傳染疾病時,紮根民衆對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觀念,當傳染疾病來臨時,更能強化社區公民衛教,期盼此次新冠肺炎能推進公衛師立法通過,降低未來大型傳染疾病對全民的危害,建立更完整的防護網,讓臺灣成爲真正的防疫大國。

SARS疫情過後曾創造一波傳染病防治的變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科技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新的思考方向,手機、網路可改變傳統探病文化,全責護理照護可大幅減輕病人家屬負擔,公衛師立法的推進則是增進國人公衛教育的推手,許多議題有待重新審視,當疫情來臨的當下也正是引動下一波科技文化改變的開始。

熱門推薦》

►糖價上漲因爲被拿去做酒精?成本過高根本不划算

►吃碗豆+喝綠茶 這些食物有助「阻斷」新冠病毒感染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刊自《工商時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